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易传》终极关怀的是人性的生成问题,它与《子思子》《中庸》《孟子》实际上都认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在人性与天道问题上是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易传》的人性论上的思想,成就了它在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因而在今天,重新挖掘《易传》的人性论是十分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本体问题是中西哲学始终关注的焦点,《易传》作者继承前贤成果,对易道本体问题进行了独到阐述,将世界的本质、万物的根源归为“易”或易道,并认为“易”道内涵阴阳、流变不息;为形上之道、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寂然不动、恒久存在”;“易”道“易简”不繁、顺适畅达。就人的思维水平而言,它是继老子之后,人类思维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而且,《易传》关于易道本体的思想以《易经》框架结构为表现形式,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关于自然和社会普遍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系,为易学义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4.
《周易》是我国古代化宝库中一部最古老,最富有思想性的献。它分为《易经》与《易传》两部分。《易经》是古人用于占筮吉凶的书,而《易传》则是现存将《易经》哲学化的最早作,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体现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为两个矛盾范畴,论证万事万物对立统一与运动变化的规律。而《易传》作又将这种辩证观加以运用,成为确立政治关系和统治方法的哲学基础。建立了“尊卑有位,上下有序”的统治秩序,以及“顺时而动”、“持中而行”的应变政治观。  相似文献   

5.
崔华前 《中国德育》2007,2(4):48-51
《易传》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涵着丰富的道德起源论、道德价值论思想,而且渗透着深刻的道德精神论、德育方法论内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理雅各《易传》的英译体现了其经传分译的原则,体现了其独特的易学思想,在翻译《易传》时,理雅各采用合儒的翻译策略,寻找基督教与儒家的相似之处,采取思想对思想的方法,力求翻译原文的本意。  相似文献   

7.
在心性学领域里,《中庸》与《易传》俱为其原始圣典,它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致思向度。前者以向内求索为其致思取向,后者以向外求索为其致思途径。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这两种不同致思向度一直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长期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对中国传统心性学思想进行点评,将《中庸》与《易传》所彰显的不同致思向度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一番梳理,以揭示其深厚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8.
自从宋代的欧阳修提出<易传>中除了<彖>、<象>之外均非孔子作之后,<易传>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已.有的仍主张孔子作,有的主张孔子弟子作,有的主张道家学者作,有的主张非一人之作,不一而足.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见,除了资料不足之外,对现存史料的理解、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重要原因.而出土文献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新的证据.多方面情况表明,<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易传》在宇宙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关于性别的形而上学,这种性别的形而上学主要体现在:一、阴阳是宇宙和人类两性关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二、刚柔——阴阳的特性与男女两性的理想气质。三、合和——阴阳与男女两性的理想关系。《易传》的性别形而上学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典小说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可谓独树一帜.论者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文章从整体视角出发.对其结构进行仔细疏理,指出《儒林外史》采用了较为典型、规范的逻辑论证——先假说后论证逻辑结构形式:楔子敷陈“假说”.定立基调;主体“论证”假说.脉络清楚;尾声“扩充”假说,前后呼应。并指出分析《儒林外史》结构应重视元素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其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刘阳 《语文新圃》2010,(5):15-16
《西游记》是一部荒诞的神魔小说。可荒诞不等于荒唐。荒唐置逻辑于不顾,荒诞呢,装神弄鬼的表面下,却依旧内蕴着逻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俗人如我者学不了太上忘情,读这部小说之际,竞每每不务正业,一本正经摩玩起荒诞故事里的逻辑合理性来。这就有了很多阅读的趣味。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可分为六段,六段之间在逻辑结构上高度一致,其共同逻辑指向是“小知不及大知“.“小知“代表惠施的境界,以出仕为官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大知“代表庄子的境界,否定以出仕为官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大知“境界即是“逍遥“.“逍遥“的本义是“无为“之乐,具体涵义是心存高远,不汲汲于功名.郭象、支遁二家对“逍遥游“的阐释,都不合其本义,问题出在不顾文理,没有认清《逍遥游》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4.
15.
君子是儒家所推崇的人格典范。《易传》作为哲学著作,因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故而尤为重视对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善。通过对《易传》文本的分析可知,《易传》在君子修养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规范,这一系列的要求和规范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文论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一个对文艺本质作形而上探讨的文学本原理论,它的理论形态在《易传》里有完备的体现,而在魏晋玄学那里得到了精致的发展。古代文论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就是在《易传》及魏晋玄学的启发下获得一种周密的阐述,文艺本原论、本质论和功用论在这里得到了系统勾连和完整揭示。  相似文献   

17.
《程氏易传》的政治思想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治体",即政治的方向与基础,对此程颐通过"中"与"正"的关系作出说明;其次是"治法",即政治的法则与举措,对此程颐通过"仁"与"公"的关系作出讨论;最后是"治者",即政治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对此程颐通过"德"与"位"的关系作出展开。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阐发,程颐既保证了"以德为本"、"政道合一"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传统,同时又承认了政治问题的相对独立性,确立政制、社会、经济、教育、人才等具体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程氏易传》的政治思想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治体”,即政治的方向与基础,对此程颐通过“中”与“正”的关系作出说明;其次是“治法”,即政治的法则与举措,对此程颐通过“仁”与“公”的关系作出讨论;最后是“治者”,即政治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对此程颐通过“德”与“位”的关系作出展开。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阐发,程颐既保证了“以德为本”、“政道合一”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传统,同时又承认了政治问题的相对独立性,确立政制、社会、经济、教育、人才等具体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易传》圣人观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圣人与三才的关系,圣人四道与三至的关系,德与业的关系三个方面。对《易传》圣人观进行梳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的重要机制——圣人作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易传》的生生精神、变通理念、尚中意识 ,反映出《易传》以“易”为宇宙自然的生命本源 ,以“变”为宇宙自然的根本属性 ,以“中”为宇宙自然的最高品德 ,映射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