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戊戌政变”探秘□雷是之“戊戌政变”失败是因袁世凯告密,还是康有为伪造光绪密诏“急功近利”,现今又有新解。1898年9月13日(变法第93天),距政变发生还有10天,光绪皇帝的一道《密诏》偷偷传出紫禁城。当时,除了军机章京杨锐,没有人知道《密诏》的内...  相似文献   

2.
窃国大盗袁世凯五十岁生日,在北洋公所大摆宴席,有谄袁之徒献上祝寿联: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万年,我公万年。该联上联中的"戊戌八月"是指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而这正是袁氏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政治运动——戊戌变法,由那拉氏发动的一八九八年九月的政变宣告结束了。但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运动——已经形成的戊戌社会思潮,并没有因“六君子”的被杀而夭折,它在戊戌政变后仍有所发展、甚至有很大的发展(至少推延到一九○三年)。从思潮角度研究戊戌社会,开阔了戊戌变法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戊戌政变时间新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戊戌政变爆发的时间,有八月初六、初五和初四三种说法。笔者爬梳有关戊戌变法的档案,发现政变发生的实际日期应是八月初三。一般来说,历来宫廷政变总是秘密进行,其内幕罕为人知,公开宣布政变已遂的时间,未必就是政变实际发生的时间。由于慈禧把持军政大权,她发动政变,“如缚雏鸡”、“如薙枯草”,光绪毫无抵抗能力,因此戊戌政变的一个特点是“不动声色”。因此判断政变发生的时间,应以光绪什么  相似文献   

5.
戊戌政变后,唐才常的政治思想并未发生由维新向革命的转变。传统观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如何认识戊戌政变对唐才常政治思想的影响;其二,如何评价唐才常与革命派的合作。传统观点都存在错误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一册,载有《戊戌日记》一书(以下简称《日记》),附《自书戊戌纪略后》(《日记》钞本名《戊戌纪略》)一篇,署名袁世凯。袁世凯是戊戌政变的关键人物。《日记》是唯一以当事人身份详细记述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与之密谋的材料,因此特别引人注目,近人论著,时有征引。但是,袁世凯为什么在戊戌政变后的第八天写下这篇《日记》?其主要内容是否可信?这些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戊戌政变的发生是“一个过程”观点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戊戌变法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于扩展戊戌变法研究的思维和视野,重新认识和梳理戊戌变法和政变的史学史、学术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政变过程论”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得以发生的诸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利其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运动中,慈禧反对变法似乎已成定论。其实,她并不反对变法图强,仅反对这场运动对其权力的威胁和康有为变法理论中对大清统治思想的根本否定。这二点导致戊戌政变的发生及这场运动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戊戌政变后,康党发挥自己的宣传优势,对政变过程进行了有利于自己的宣传,以证明政变的倒行逆施与自己出逃的合法性。其中,康党对政变主角的宣传经历了从戊戌年的"逆后"说到己亥年"贼臣"说的转变,这是康党依据戊戌己亥年时局的变动作出的策略调整。政变之初,康党对时局的判断是光绪帝将很快被废,甚至被弑,并据此形成自己的宣传策略,塑造"逆后"形象遂成为康党宣传的主要内容;进入己亥年,一方面光绪帝并没有像康党预判的那样被废被弑,另一方面康党求助于列强的希望也化为泡影。在此背景下,康党被迫调整宣传策略:由塑造"逆后"形象转变为诋毁"贼臣",调和两宫,为促成太后归政制造舆论。于是,"贼臣"荣禄取代"逆后",成为发动政变的罪魁祸首。康党宣传策略的调整得到了新党舆论的呼应,从而成为阻止清廷政治退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戊戌政变发生后,时人对此众说纷纭。首先,社会各阶层对待政变所持的立场不一:守旧派弹冠相庆,洋务派内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维新派则大加谴责,而三派之外的一般舆论也普遍持否定的态度;其次,关于政变发生的原因,时人结论有三:一是政变乃帝后争权之结果,二是变法操之过急,促使政变发生,三是康有为诸人图谋兵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最终导致政变的发生;最后,时论对变法维新普遍持同情的态度,对维新变法的历史作用予以积极的评价,认为运动开启了民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资产阶级革命派造就了人才。  相似文献   

11.
窃国大盗袁世凯五十岁生日,在北洋公所大摆宴席,有谄袁之徒献上祝寿联: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万年,我公万年。该联上联中的“戊戌八月”是指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而这正是袁氏发迹之日:“戊申八月”即指当下袁氏寿诞之日。下联中的“我佛”指慈禧,“我公”即指袁世凯,意在祝颂慈禧、袁世凯长命万岁。  相似文献   

12.
戊戌政变发生后,湖南的教育革新受到顿挫与厄抑,但是在这种反动局面之下仍有许多趋新的特色存在,并且不仅限于教育领域。这一趋新特色的存在有着浓厚的社会原因,虽在当时表现为一种暗潮,却代表了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和潮流。而新旧之争是认识当时社会上顿挫与趋新特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戊戌政变时,刘光第与谭嗣同都是“坐以待捕”、慷慨就义的维新志士。对于谭嗣同拒绝逃避之缘由,史学界有一定研究,而对刘光第不肯出逃的主观动因,却缺乏探讨。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小舞台大社会─—谈老舍的《茶馆》邾瑢《茶馆》从清末戊戌政变(1898)写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将近50年时间。在这期间,中国政坛不断更迭统治者:从清代皇帝倒台,换上民国政府的旧军阀,到蒋介石新军阀,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但是,中国人民始终未能摆脱帝...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一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未建寸功,而在戊戌政变、签订“二十一条”和称帝等重大事件中罪孽深重。为袁世凯论功辨过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评价历史人物应全面、客观、真实和科学的基本要求相背。  相似文献   

16.
国粹与国学     
许地山 《教育》2014,(3):76-76
“国粹”这个名词原是不见于经传的。它是在戊戌政变后,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呼声嚷到声嘶力竭的时候所呼出来的一个怪口号。又因为国粹学报的刊行,这名词便广泛地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研究有所增强,在慈禧与辛酉政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方面出现了一批较有价值的成果及论著。慈禧研究在史料搜集整理、跨学科方法采用等方面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历经戊戌政变和庚子国难后,严复认识到"新旧党争"乃"日下最切之问题",长期的译著生涯使严复对于中西新旧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别具心得。《主客平议》一文,对中国新旧两党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主张新旧平衡,实现社会的有序变革。  相似文献   

19.
湖南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近代教育体制的发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伴随着新旧矛盾和斗争.最后由于戊戌政变的发生,湖南的教育改革被迫停顿,但它却为二十世纪初年湖南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木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历来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纲领和主张的基本依据.1973年,台湾学者黄彰健著《康有为戊戌真奏议》,于附录中对《戊戌奏稿》的“真伪”进行鉴定,认为除两篇外,书中奏折、序文皆系戊戌政变后重撰之作.黄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于当财史料的缺乏和仅限于附带考订,黄著对该书的说明过于粗疏.除此之外,我国大陆史学界对《戊戌奏稿》“真伪”问题的提出则较晚.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将《戊戌奏稿》全部作为真件收入.同年,陈凤鸣发表《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一文,根据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土上书汇录》(简称《汇录》),指出《戊戌奏稿》与康有为戊戌年进呈原稿有不同;次年孔祥吉著文,主要据《汇录》,结合其他清代文书档案,进一步分析“《戊戌奏稿》的改墓及其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