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人性的污秽》聚集了广义的文化创伤和原初意义的创伤理论的主题,事件和意象,成为创伤叙事的范本.罗斯通过“变换了的自我”内森·祖克曼的叙事,对科勒曼·希尔克、福妮雅和莱斯特·法利这三个人物内心世界伤疤的深描,将人性的污秽,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污秽”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对小说的创伤叙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是其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除了故事中一贯的母女主题,故事中的创伤也串起了这部小说,祖母的自杀,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失语症。在这些创伤的背后是谭恩美亲历的创伤,因此本文试图从小说中的创伤描述去分析谭恩美在该作品中的创伤写作。  相似文献   

3.
在《守护世界的女人》这部自传中,霍根通过对印第安群体以及个体创伤的叙事,完成了印第安创伤历史的重塑和整合,使自己的创伤记忆得到见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伤的治愈。霍根在这部自传中的创伤叙事,不仅生动深刻地表现了印第安人所遭受的创伤,而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新构建与印第安传统的联系、回归印第安"神圣环形"才能最终实现创伤治愈这一印第安观念。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中,"离去—归来"是被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就这一叙事模式所隐含的创伤叙事而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自我的反思与确证、身份的脱落与找寻等是其主要内容。就治愈创伤的媒介而言,图像、声音、文字是其常用的手段。这种种治疗手段能否抚平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褶皱,而使饱受创伤的知识分子梦想般地、真正地"离开"或"归来"?《归来》与《牧马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分子题材的文学作品与电影中,"离去—归来"是被经常使用的叙事模式。就这一叙事模式所隐含的创伤叙事而言,个人与历史的关系、自我的反思与确证、身份的脱落与找寻等是其主要内容。就治愈创伤的媒介而言,图像、声音、文字是其常用的手段。这种种治疗手段能否抚平历史与个体记忆中的褶皱,而使饱受创伤的知识分子梦想般地、真正地"离开"或"归来"?《归来》与《牧马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鲁迅的小说是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创伤研究是文学批评的一种视角,是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新近出现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从创伤的视角解读劳伦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菊花香》,可以发现这部小说的深层蕴意:男女主人翁沃尔特和伊丽莎白的创伤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矿工们的苦难是工业文明畸形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同时,文学创伤的书写也为创伤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在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选择的主角不是衰败没落的名门望族,而是美国南方穷苦白人,小说围绕着本德伦·艾迪的死亡和运送棺材的旅程而展开故事,这一家人都带着各自的创伤在旅途中挣扎。本文旨在借用创伤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创伤隐喻,并探究人类在创伤下展现出的人类精神以及这些创伤对自我价值重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发表于1847年,被西方文学界誉为"最奇特的小说",整部作品以诠释希刺克厉夫人性为主线,并由此展开一场关于"人性的冻结""人性的堕落""人性的复苏"的故事。本文就《呼啸山庄》作品中人物希刺克厉夫的性格特征进行剖析,并结合小说所圈定的特殊社会环境,阐释这部经典著作中有关人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英国现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时间之间》(2016)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小说将故事背景置身于现代社会,用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列奥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本文用创伤理论解读心理创伤的时间疗法,分析在寻找自我和救赎自我的过程中"爱"和"宽恕"的重要性。小说体现了时间、"爱"和"宽恕"的创伤治愈疗法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人、社会、家庭及婚姻等诸多问题,探讨时间与创伤及创伤治愈的多重关系,思索创伤救赎中"爱"和"宽恕"的伦理内涵。小说《时间之间》就如何处理人际间伦理关系提出了新的建议,更为现代人通过创伤理论治疗和缓解创伤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