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规范性的来源》中,科尔斯戈德通过区分定言命令与道德法则,引入人的实践同一性概念,从而解决了规范性的来源问题。然而,她的这一区分及其引入的实践同一性概念却遭到了内格尔和柯亨等人的批评:内格尔认为科尔斯戈德的这种解释引入了相对主义因素,偏离了康德的道德哲学;柯亨则认为科尔斯戈德这种解释一方面本身不能融贯,另一方面也偏离了康德的道德哲学。试图在重构科尔斯戈德论证的基础上,逐一回应上述批评,进而表明,科尔斯戈德的这种解释并未偏离康德的道德哲学,而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种推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的体验本质,道德和德育的理解本质出发,剖析了体验对于人道德理解的价值,进而强调德育工作中要重视人的体验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3.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道德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感性实物化或外在形式化。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提供的道德价值的理念造就的。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伦理把道德价值等同于情感,其结果使人感性实物化;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伦理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而德性伦理是理性、情感、意志的融合,是现代人类摆脱道德危机的可能抉择。  相似文献   

5.
群体与道德——基于康德道德哲学的分析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道德哲学天然包含群体的存在的预设,其道德学说从大众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再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程,正是“群体在场“的“口上之德“到“在群体场“的“心中之德“的过渡,这两种情形的代表人物为常人和智慧之人。被康德驱逐出道德领域的“非道德“情形是群体退场的“身体之德“,其代表人物是害群之马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人的价值是价值论的核心问题,而人的价值的平等性和差异性又是人的价值问题中的难题和关键。从两个维度考察人的价值:一是以创造和贡献为主的维度,其侧重于实在性价值,属功用价值,体现人与人之间价值的差异性;二是规范性价值的维度,其侧重于人生自身意义,属目的价值,体现人与人之间价值的平等性。两者具有统一性,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又有矛盾性。为实现人的价值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有必要在二者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社会价值是由社会主体与客体在一定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后它就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普遍性、大众性和规定性等特征。但是 ,凡科学合理的社会价值 ,必须体现社会上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 ,即具有整体性特征之后 ,才可能真实地体现普遍性、社会性和人民性等特性。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些哲学家对它的研究探索 ,并没有解决整体性内容的客观体现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的基础性方面 ,做了较好的工作。所以 ,社会价值只有既肯定形而上的精神价值 ,又不否定形而下的物质价值 ,社会价值的规范性才会真正体现普遍性和社会性 ,从而所产生的反作用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荀子以人性问题入手,解诸子之“蔽”,批判总结社会生活,巧妙地将“求无度量分界”的人性欲望纳入他的社会道德体系中,完成了先秦伦理道德生活的理论批判工作,并指导当时的道德生活体系的新发展方向。章就其学说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进行评述,为新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道德规范体系服务。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10.
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迄今文本伦理思想的对象都是人的“利己心”,具有假设价值论的特征。经验主义在肯定和高扬人的“利己心”的同时,运用假设的方式将道德价值实现引向尊重社会道德规则;德性主义贬斥人的“利己心”,力图以假设的道德本体权威将道德价值实现诉诸于人们的“自警”和“自觉”,由此而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假设体系,在其指导下,社会道德规则具有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必然出现道德悖论。中国传统儒学本质上是德性主义的义务论,克服其引起普遍化道德悖论的弊端,需要在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相统一的意义上倡导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真正抓住被教育者这个根本.康德的道德哲学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都启示我们,大众都模糊地拥有自己的道德智慧,真诚对待大众道德智慧是价值观教育的一项基本规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在价值观教育中,启蒙比教导更重要,公共讨论和自我修养两者都不可或缺;价值观教育在目标设定、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上都要保持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用“套近乎”“求其次”“因材因境”的方法接引大众道德智慧,使之处于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之下和辐射之中,并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也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开端.黑格尔继承自柏拉图以来的希腊唯心主义传统,试图构建一个完全纯逻辑构造起来的概念体系,并以之解释世界.这一体系始于理念又终于理念,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圆圈,因此从一方面讲他的哲学体系并无所谓起点.但是从建构体系的角度讲,他又必须寻找一个概念作为整个体系的起点,这个起点包含了整个体系以后的发展,它就是"纯有".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同学很难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这一概念。针对这种情况谈一下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面对西方哲学的挑战,现代新儒家对"思辨"与"实践"问题作出回应,主张将学问回归生命实践和生活现实;基于对实践问题的理性的、批判的反思,现代新儒家力图对为何实践、何以实践以及如何实践提出合理的解说和理据。他们首先从传统儒家的心性论出发,在本体论上为实践建立起形而上的客观根据;进而通过实践的主体性的确立,明确实践之所以可能的主观根据;最后从实践的工夫入路的角度,将实践主体落实于生命个体,主张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成长生命。在思辨与实践的问题上,现代新儒家守住了实践在修养工夫上的优位性,而这恰恰是以思辨的论述方式来完成的。这既是现代新儒学在其知识化之路上迂回实现的向生命本身和生活实践的回归,也是传统儒学在西方哲学思潮冲击下所作的自我改造与重生。  相似文献   

15.
1843年,马克思提出"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他所谓的"消灭哲学",不仅要消灭以德国古典哲学为核心的西方资产阶级旧哲学,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哲学本身的"扬弃",这种扬弃既包括使哲学与现实相结合,又包括哲学现实功能与现实意义有机结合,还包括哲学主题的伟大变革,进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中学聋生对道德和非道德规则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通过纸笔测试考察了初二到高三的在读中学聋生对道德规则、以及非道德规则的认知,主要结果如下①中学聋生对各种规则的认知都不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②大多数聋生都接受同伴、老师或学校制定的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但对安全规则的接受性则要差得多,并且还没有认识到个人事件依从于个人决定而不是权威.③聋生认为可以反对不道德规则,但这一认识还不足够成熟,多数聋生认为权威制定的习俗规则、安全规则和个人规则都不可违反.④对规则的认知与聋生的学习成绩存在一定关联.这些结果支持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对发展聋生的社会性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道德哲学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具有理性与经验性并存、自觉性与习常性共在的特点。教师的道德哲学成为学校道德教育隐蔽课程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是逻辑与现实的必然。在学生看来,教师的道德哲学甚至比正式的道德课对道德问题更具解释力,因此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的道德哲学对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完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隐蔽课程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管理的出发点最终决定了管理行为的归宿.最佳的学校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体现和发挥学校组织的教育性,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教育为出发点、不以学生发展为旨归的学校管理必然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力量.因此,学校管理必须蕴含教育的精神和信念.  相似文献   

19.
杨桂青 《中国德育》2006,1(10):20-24,95
前苏联著名学者巴赫金学术思想和理论的基础和主线是道德哲学,它是在反对伦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巴赫金的道德哲学研究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相统一的整体性世界,关注世界中的人,关心人能否过负责任的生活。巴赫金认为,“我”与“他人”是对立的,但这种对立并没有造成我与他人,我与世界的分裂,因为人在负责任的参与性行为中和世界统一起来了。巴赫金的道德哲学是真正的人学,为道德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思想元素和思考教育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