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心灵感受,总体评价,独到之处三个方面评论谭小萍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大救亡》,并就一个人与一套书;大量新信息的提供及书名的内涵三个方面解析了该书的特点,对该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为抗战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抗战歌曲反映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伟大实践,更是名副其实的时代歌声、战斗号角和民族灵魂。抗战歌曲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热爱家园、保家卫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一心、敢于胜利等为基本内容和重要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杨乐平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84-85,95
"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救亡歌曲"成为歌曲创作的主题,贺绿汀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本文着重对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风格作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抗战歌曲记录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饱含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我们可以永远体味它,赋予它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与强大而奋斗的进程中增添无穷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为了在历史教学中更有效地运用歌曲素材,2009年以来,相关课题研究在广州市多所中学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巧用歌曲素材,以活化历史教学。一、歌曲导入,创设教学情境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1中学生"正处于花季年龄,其心理特点更多地是对形象化、艺术性的东西感兴趣,特别是爱好音乐"。2运用历史歌曲导入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8):24-30
抗战文艺丰富多彩,孤岛《文献》广泛搜求抗战资料,其中,绘画、音乐同属宣传战的生力军。抗战画作涵盖国画、壁画、年画、现代漫画和新兴木刻等,它们呼应时代要求揭露日寇暴行、刻画战斗场面和讽刺国际政治;民间曲艺、地方歌谣同样致力抗战宣传。《文献》之美术、音乐作品以多彩的形式诠释抗战标记历史,记录当时文艺人士保家卫国进行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7.
抗战歌曲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对抗战胜利的影响不可估量。文章从号召全民族团结奋起抗日、控诉日军入侵带来的苦难、揭露伪军汉奸的丑恶行径三个方面来揭示和叙述抗日救亡歌曲产生的背景和故事,论述抗日救亡歌曲的思想内容以及它对抗战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音乐基础新课程的实施以来,所涉及的教学议题也被广泛的探讨,歌曲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的教学方法也在发生多元的变化,也被更多的后人探讨和研究。本篇主要从阐述小学音乐歌曲教学现状的分析、教学的原则、多种方法的实践以及结合游戏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歌曲教学的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尽管工作在一个纯粹的军队艺术团体,但时下流行的各式各样的"快餐文化",如同洪水决堤般冲击着几乎所有的艺术式样的作品,从银幕视频到大小舞台,浮躁涌起的泡沫淹没了艺术的真实,"快餐文化"成了这个快节奏时代的晚餐,各类作品莫不如此,绝大部分是一看一听,甚至一笑了之的"情感水货",很难有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出现。很多"伪情感""无情感"甚至是无病呻吟,品格低下的东西泛滥成灾。然而一曲《也许我不来当兵》,  相似文献   

10.
《血色湘西》再现了湘西人民原生态的质朴、侠义、血性、悍美精神;彰显湘西人民“大义”、“大爱”的家国情怀;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湘西儿女英勇抗战、浴血沙场的民族豪情。  相似文献   

11.
《阳关三叠》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一首经典的佳作,作为一首流传甚广的送别这个,动人的旋律与感染的歌词在音韵悠扬的古琴声中总是让人荡气回肠,再三感叹。《阳关三叠》采用了"三叠"的创作方式,让歌曲变得更加有张力,更加吸引。要全面解读音乐,充分感受作者心中的情感,就要运用音乐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上《阳关三叠》更加容易让演唱者投入情感,声情并茂的演唱,进而改善演唱者的演唱技巧与能力。文章主要对歌舞《阳关三叠》进行赏析,并且分析其演唱。  相似文献   

12.
萧红在《旷野的呼喊》中关注到了抗战时期流行的宏达叙述话语遮蔽下的东北乡间农民生存现状。在这片生死场上,两代农民在纠葛的历史道义与个人欲求之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萧红作品呈现了边缘地域中,底层年青一代农民的抗战行为,也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因践行民族责任走向死亡时带给父辈心灵的伤痛。在这种叙述模式中,能够体会到走向生命末期的萧红与父亲乃至世界和解的信号。  相似文献   

13.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艾青1937年12月28日夜间写就的又一力作。诗人满腔悲愤地揭露了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侵略罪行,历数了“戴着破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出走的中国北方农民,乌蓬船里“蓬头垢面的南国少妇”和“蜷伏在不是自己家里”的“异邦人”的“年老母亲”……的无边苦难,抒发了“我也是农民后裔”的深广忧愤之情,深情地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的凝重呼喊,昭示和呼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对于抗战的过程与前景,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和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都作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论述。冯友兰在《新事论》论述"中国自由之路"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一抗战的指导性光辉巨著中,不约而同地认为中日之间这场殊死的较量,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国最终会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伟大的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  相似文献   

15.
好听的歌曲唱不够,悦耳的旋律永久传。由管桦作词,少群作曲的创作歌曲《快乐的节日》获1954年“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很多妈妈的妈妈从小就爱唱《快乐的节日》她们把这支美丽动听的歌曲又传给了下一代,一代传一代,如今已传了半个世纪,此歌曲的生命力太强大,直至今天在放学路上仍然可以听到这支美妙的童声:  相似文献   

16.
《战士与母亲》是一首抒情的军旅歌曲,诠释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和牵挂,儿子对祖国的衷心和热爱。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体现出最真挚的情感。本文主要是对其背景、旋律、演唱技巧、曲式结构、伴奏织体等方面作出浅要的分析,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作品整体,更好更完整的诠释《战士与母亲》这首歌曲,希望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情感冲击。  相似文献   

17.
申溪 《儿童音乐》2008,(12):76-77
由李众作词、徐沛东作曲的《这片胡杨》,是一首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少儿歌曲。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儿歌手电视大赛中,有好几位小歌手选唱了这首歌。这首歌很有气质,旋律不是很复杂,但需要唱得高亢、挺拔。因此,唱好这首歌并不容易,既要有嗓音的优良条件,又要深刻体会歌曲的内容,才能感人,打动人。十一岁的梁志鹏是位气质好、演唱大方的英俊小男孩儿,他的演唱流畅、激情,受到一致好评,荣获了儿童B组的金奖。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狄更斯的代表作《远大前程》中人物命运与文化帝国主义建构的共生关系,揭示文化帝国主义如何参与殖民地文化的建构,其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个案。  相似文献   

19.
赛义德的《文化与帝国主义》是后殖民理论的经典著作,主要内容是对19至20世纪英法文学经典的解读。赛义德主要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这一普遍性的文化形式作为切入点来研究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赛义德提出了一种“对位阅读法”。这个方法始终贯穿全书。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所揭示的文化与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传播媒介及传播环境日渐复杂的今天,"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已经泛滥成为传播学中的普遍现象。在传播学的视域下,用它来解读《中国好歌曲》,不仅能清晰地解读出《中国好歌曲》的成功之处,还能借此来反思这一现象带来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