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称为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力学特征就是合力为零.共点力的平衡问题是动力学的基础,解决平衡问题需要从分析物体受力着手,作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然后选用适当的方法求解.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力矩平衡应注意的问题 应用力矩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研究对象不能简化为质点,而是具有一定形状的刚性物体; ②物体可以绕一个固定的转动轴转动(转动轴有时是虚拟的); ③分析研究对象受力时,不能将所有的力平移至物体的重心,而应保持力矩不变;常不分析转动轴受力;  相似文献   

3.
物体在几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作用在物体上的这几个力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受力平衡.物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是最重要、最典型,也最基础的平衡问题.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物体所受外力在发生变化,而物体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这是学生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物体状态的连续变化,而且很多情况很难得到具体的解析式,所以学生常常感觉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4.
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自然界中没有不受力的情况,物体受外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称为平衡状态,物体此时受到的外力称为平衡力.那么受力时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策三节讨论这一问题,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力的平衡条件,为了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我们再详细分析物体受力平衡情况.物体不受力而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受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是有所不同的.后者是要有条件的,就是力产生的效…  相似文献   

5.
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内容多、中考所占比例大.学生在解答稍复杂的力学问题时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没有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因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所受诸力作用的结果,而诸力问相互关系也正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反映.这体现力和运动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许多力学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物体的受力分析.本通过对例题的解析,说明受力分析在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性,并揭示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思维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求解浮力问题的依据主要是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等.在解题过程中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图,写出物体受力平衡方程式则是解题的关键.例互一个方形软木质量是0.1千克,浮在水面上时只有:体积浸入水中,若用竖直向下的压力使它没入水中(软木不触器底)静止,求此时压力的大小.若软木在水中漂浮,所受浮力等于它的重力,如图1.F浮‘一m$g—0.1干克X9.8牛/千克一0·98牛……①用竖直向下的压力F使软木浸入水中,此时软木所受的浮力等于压力F与软木重力之和,如图2,F。”一F+G。,F—F。”一…  相似文献   

7.
一、疑难解析 1.受力面积的确定.受力面积是指两个物体相互重叠的地方.大物体压在小物体或者小物体压在大物体上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受力面积的确定.  相似文献   

8.
解析:此类问题通常的要求是用力的图示法或示意图法表示出物体所受到的一些常见的力,例如重力、压力、浮力、摩擦力、支持力等.对于像例1这样的题目,只要按题中的要求表示出相应的力就可以了,但有些像例2这样的题目,则要求学生得先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后,才能再继续表示出其中的某个力或某些力.在画图时应注意:力的作用点都应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箭头的方向要与力的方向一致.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时,若题中未给出标度,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物理中通常把平衡问题分为三种情形: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和一般受力物体的平衡.常规的解题方法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采用力平衡关系处理,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采用力矩平衡关系处理,而一般受力物体的平衡常常要同时运用力平衡关系和力矩平衡关系才能处理.这种常规的解题方法往往使某些问题变得复杂化,而且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力平衡关系和力矩平衡关系是处理各种平衡问题的两种手段,不管哪种形式的平衡都同时满足这两种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卞望来 《物理教师》2011,(10):28-30
若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状态缓慢变化,其过程可近似认为是平衡过程,其中每一个状态均为平衡状态,这时可用平衡条件来处理,这就是动态平衡问题.力学动态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它涉及到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力处理、解题方法选择等多方面的过程,其中物体受力处理主要是采用力的合成与力的  相似文献   

11.
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涵盖了力的概念、力的运算等重要知识和技能.在处理这类问题的时,首先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作出受力分析示意图,然后选用适当的方法求解.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处理平衡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因一些同学对“物体受力、受平衡力和不受力”这三种情况理解片面,故常导致解题出错.学习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后,有的同学认为:之所以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发生改变,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只要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则其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孰不知,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有两种可能:苦受到了不平衡的力的作用,则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若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则其运动状态不改变.也就是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其运动状态未必发生改变;若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该物体受到不平衡力作用;若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3.
力的平衡     
研究物体受力平衡问题是物理学应用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学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在让我们就此进行有益的探讨.一、认识平衡条件在力学中,通常将物体相对于惯性系运动状态不随时间改变的状态叫作平衡状态.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平动和转动两种形式,所谓平动,指的是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都相同的运动,而转动则是指物体中各点都绕同一圆心做圆周运动的运动形式.对于平动来说,平衡意味着物体始终保持恒定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  相似文献   

14.
物体的受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有密切关系,许多力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主要是分析研究对象(物体或几个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进行物体受力分析,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能区别力和惯性;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和浮力的计算;理解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只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受力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施新民 《物理教师》2000,21(3):42-44
在力平衡问题中,有一类通过物体的运动,绳子、斜面倾角的改变而使作用于物体上的各力发生变化,但物体仍受力平衡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动态力平衡问题.由于这类问题中涉及的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要用动态思维来考虑这类问题,解题的思维能力层次要求较高,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解决这类问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动中求信、变中寻恒.本文对此类问题的解法作些探讨,供同行参考.1矢量三角形法 我们知道,当物体受三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合力为零,三力矢量图呈闭合三角形,即三个力的矢量依次恰好…  相似文献   

16.
首先应该知道力是不能脱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有力就至少应该存在两个物体;一个叫施力物体,另一个叫受力物体.从课本上我们已经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常用推、拉、压、弹、举、托、吸引、排斥、支持、摩擦等词汇表示,这些词汇所表达的意思都需要有物体存在,而且至少需要有两个物体存在.比如,推土机推土,就有推土机和土.人拉车,就有人和车.再比如,汽车刹车后车轮和地面摩擦中,也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一个是车轮,另一个是路面.我们把这两个物体分别看成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若把推土机、人、车轮都看作为施力物体,则土、车、路面就是受力物体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章对静力平衡法测物体密度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题型特点:共点变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问题,涉及的均为动态变化情况,即动态平衡问题.所谓动态平衡问题就是通过控制某一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一系列的平衡状态.其特点可概括为稳中有变,动中有静.这类试题考查的核心知识也是共点力平衡条件,相关知识是力的概念和受力分析技能.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分组实验“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中,我们做了小小的改进,效果尚可。现将我们的做法简略的介绍于后。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的实验,通过实验器材的组合、观察、记录、分析计算、总结归纳出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使物体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之和,等于使物体向反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之和。显然,若设α、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杠杆在空气中的平衡问题,同学们可直接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去分析解决。若将此杠杆两边的重物同时浸没在液体中时,杠杆的平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因此类问题涉及到杠杆的平衡原理、物体的受力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液体的密度、固体的密度等好多知识点,问题比较复杂,一时难以判断出来.那么,解决此类问题究竟有没有规律呢?下面就对此类题进行分析和推导,并把解决这类题的规律总结出来,以便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