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剧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作为舞台艺术,除特定的唱腔、音乐外,京剧表演所使用的服饰也是京剧艺术颇具特点且最能吸引观众的特定手段。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吸引、感化、激励更多学生关心和热爱京剧艺术,让学生逐步了解京剧、重视京剧、从而达到喜爱京剧艺术。  相似文献   

2.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它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文化的遗产。如何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并贯穿到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热点。本文阐述了京剧艺术的育人功能,对提高大学生修养的作用,以及京剧艺术进大学校园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歌舞伎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流传至今,经过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变得日益华美.与日本的歌舞伎相比,被称为中国国粹的京剧,至今也有将近200年的历史.经过历史的洗练之后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演剧文化.歌舞伎和京剧被称为“东方传统艺术的姐妹花”,两者都是典型东方文化的代表.通过歌舞伎与京剧的比较,加深我们对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戏剧文化的了解,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京剧历来是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目前,京剧主要对唱词、念白等进行了翻译,其主旨是帮助外国观众了解剧情大意,使之体会唱词的意境和韵味,从而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因此,京剧翻译之前,首先要对京剧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与译语在文化、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为具体翻译打好基础.在京剧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京剧与其他文学体栽不同的特点,如舞台的瞬时性、大众性和视听性,遵循与字幕同步性和口语化的原则;对于富有诗性的念白和唱词,要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使译语观众能与原语观众-样对剧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对于京剧中文化的翻译,要遵循异化与归化平衡的原则,使观众通过译文了解一定的异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京剧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在世界文化艺术中影响深远。在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京剧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中国诸多戏曲声腔剧种中一直遥遥领先。但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现在,京剧艺术的发展步伐相对落后了。尤其是世纪之交,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和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下,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渐渐走向低谷。本文拟结合京剧的历史与现状谈谈笔者对京剧发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许多学生已经渐渐淡忘了京剧这门艺术。如今的京剧所带来的意义不仅仅是通过京剧表演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京剧这种文化背后所承载的意义——进一步强化全社会范围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就当前京剧形势出发,结合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对京剧文化进入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做出相应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它被外国戏剧界推崇为“第一流的舞台艺术”,也是“最难得的一种写意派艺术”,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然而,今天中国的青少年,了解京剧常识的却极少极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值得庆幸的是,有识之士已开始关注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在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近代京剧名作《打渔杀家》的片段,让青年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一些京剧的基本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加深印象,下面对京剧和《打渔杀家》的情况作一个既简略而又系统的介绍。京剧是我国的一种以“西皮”和“二黄”两种曲调为主调的剧种。它…  相似文献   

8.
早在几千年前,儒家创始人、儒学的始祖孔子就提出了六经,包括诗、书、礼、义、乐、春秋,强调礼乐对人的规范教化作用,由此可见音乐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进步,音乐不仅对人有净化的作用,对人的思想品行有塑造作用,还作为一种身心放松方式,更作为一门艺术,承担起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的职责。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近年来,我国京剧艺术逐渐淡化,京剧逐渐被人们忽视与遗忘,京剧文化传承减少,近几代人中精通京剧的人才大幅度减少,京剧艺术生存传承令人反思。本文通过阐述京剧艺术的地位与重要性,以及京剧随时代的创新发展,新京剧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更多地让学生了解京剧艺术,促进京剧文化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男旦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为京剧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而梅兰芳的艺术几乎是之后的所有旦角艺术流变的母体,滋养着一大批有特色的旦角艺人.现在这门曾把京剧推向鼎盛的表演行当后继乏人.  相似文献   

10.
京剧作为戏曲艺术中的一部分,其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京剧是融合了汉剧、昆曲、梆子等多样剧种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在京剧表演中,旦角的身段与韵律是表演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是属于外部技法范畴,但是所谓的"肢体语言"也是故事表演中艺术内涵的体现之一,文中介绍了我国民族文化中京剧旦角行当身段表演的特点,进而分析了京剧旦角身段的美感与韵律,更好地使人们认识到旦角身段的美与韵对京剧表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样板戏是文革时候一种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京剧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主要的材料是源于同名的现代京剧.本文主要针对《智取威虎山》的两个音乐版本进行对比分析,从其所具有的特点上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与京剧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且做出了两者不同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居4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居4与莎剧的互文性解读,同时中西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达到了互文化的和谐。京剧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莎士比亚悲剧之中蕴涵的人文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13.
京剧艺术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艺术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要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真正不断得到发扬和传承,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就要培养学生欣赏京剧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将是京剧艺术的新一代欣赏者和传承者。  相似文献   

14.
传统京剧与现代音乐的相互融合发展是当代戏剧艺术发展的必然,它避免了传统京剧创作中过于单一化、程式化的弱点,使现代京剧音乐对传统艺术手法有了继承和创新,在保持“京味”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了莛他兄弟剧种、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当代的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及西方音乐等,给京剧带来了新的活力;因而出现了样板戏、京剧交响乐、京歌等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它们不断丰富着当代戏剧艺术的宝库,使当代戏剧艺术的殿堂构建日渐宏大瑰丽、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15.
京剧的源流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也被西方人称为“北京歌剧”或“东方歌剧”。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18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组织“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  相似文献   

16.
京剧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和艺术宝藏,被奉为国粹。回顾了它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了京剧当下所处的困境,提出了发展京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戏说脸谱     
活动背景 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为国粹而扬名海内外.在一次欣赏电视节目时,孩子们被京剧表演深深迷住了,对演员脸上五颜六色各种纹样的脸谱尤为感兴趣.现代京剧唱段《戏说脸谱》,将脸谱人物和浓郁的京剧韵味结合起来,几位人物性格一目了然.从京剧脸谱入手,更容易激发出幼儿喜爱京剧艺术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却较少触及这方面的内容.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一种文化的断层,不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教育者主观臆断,认为幼儿对此兴趣不大,无需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另一方面,认为京剧艺术太深、太难,加之自身能力有限,更无法引导幼儿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19.
京剧作为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文章以“京剧进课堂”为试点,通过优化校本教学内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渲染艺术校园氛围,达到了让学生了解京剧、喜爱京剧,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京剧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艺术家的改良和推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将京剧带到海外的并掀起一场“京剧热”的梅兰芳。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不仅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化,还旨在展示中国国民的形象。本文根据1930年美国报刊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评论,考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观众对中国的看法,解构其中隐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话语。本文认为美国观众眼中的梅兰芳是台上传统的女性化形象与台下现代男性公民形象的辩证统一,既满足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凝视,促进了京剧在美国的广泛传播,又冲击了美国人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改善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希望本文能够为我国正确有效地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