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浙西词派中期领袖厉鹗能够取得对词派的统领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实现了对姜夔词的呼应与深化,两者词风的相同点可以归纳为“清空意远”。但在词风的趋同性之下,主体人格、与时局保持疏离态势两个方面的不同体现出厉鹗词的特殊性,其词风对清雅的自觉追求更为突出。这种自觉的呼应与深化推动厉鹗词“易地而兴”,使厉鹗在浙派中期确立了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2.
韦应物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淡美,它是理想与现实、用世与退隐的矛盾统一体,“淡”是这种矛盾的折射和显影,而儒家的仁政思想则是这种淡美风格内在生命力的底蕴。这种淡远冲和的诗歌美学风貌既有大历诗坛崇尚“高情远韵”这一普遍美学趣尚的影响,又显示着其独特的美学追求,他摒弃了大历诸子嘲风弄月藻饰空虚之病,走风雅真淳之道,从而使其诗淡而真厚,风骨内蕴,形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的“韦苏州体”。  相似文献   

3.
金代全真教有词传世的道士词人共13位,丘处机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位。全真道士词创自王喆,王喆词作俚俗浅白、民间俗曲化的词风影响了其后的许多全真词人,但到了丘处机,不仅对全真教义有了较大发展,他的词也体现出鲜明的文人化倾向:在词的内容、审美风格、作词目的等方面都表现出向文人词的复归。作为齐鲁词人,他的词风还具有北国词人特有的境界阔大、旷朗之风,表现出与金代文人词相同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4.
后村词,主要表现出两种情调:豪壮与疏旷。豪壮中蕴含着苍凉悲慨,疏旷中又体现出旷愤的色彩。这两种基本风格特征的融合统一,便形成了后村词豪雄旷放、排宕悲慨的基本风貌。在“簸弄风月”和“寒蝉凄鸣”之风笼罩的南宋后期词坛,这样的作品能自具特色,并为宋代抒发豪情壮志的豪放词添了有力的一笔,客观上成为一个强劲得力的殿军  相似文献   

5.
清代浙西词派词人王初桐词作呈现以“雅正清空”为主、“婉约艳丽”与“豪放疏旷”并存的多元艺术风格。形成这种多元词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王初桐个人词学思想的多次转变、纠正浙西词派弊端的必然结果以及词坛生态转变带来的影响。同时,王初桐作为浙西词派中后期多数词人的代表,其词作成为后世了解当时词坛风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徐灿是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她一生坎坷,历尽磨难,充分体验了明清易代、家庭流徙的国仇家难。她的词作将乡关之思及亡国之痛注入其中,拓宽了女性词的词风。而这部分词作也正是其作品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李清照的词是婉约派的正宗,但除了婉约之外,从她的词中还能读出她性格的另一面,品出一些"别样的东西",这便是她婉约芬馨的词风之中隐蕴的清刚神骏的风骨。而这种"芬馨"之中的"神骏",正是易安婉约词风格中的个性特质。如果说"芬馨"所代表的婉约是易安皈依于一个词派的分类标志,是属于整整一类词人的公共特征,那么,这种"神骏"便是使易安能从一个词派的整体中凸现出独特个性来的某种特质,是使她在文学存在中区别于其它存在的个体性要素,正是这种隐蕴的神骏之致,使她能超越一般的婉约派词人和"婉约"的樊篱,显现出一种既体现了婉约风格的典型又不失个人特色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8.
由晚唐五代至两宋,江西词人的创作成就斐然,而且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流派。这同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关。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相似的词风,在其文学传统的继承中,也有着清晰的地域文化脉络和地域文化特质。在同一地域文化的陶冶与熔铸下,词人们在文学风格与文学理论主张方面有较一致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使得他们在词的创作上腹心相照、声气相求。同时,由于同属一个地域,过从方便,促进词人之间友情的培养;交流便捷,也利于理论主张和词作的传播,有利于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当然,基于共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桑梓之情的亲近,亦是地域文化影响文学流派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自张炎在《词源》中提出"清空"与"质实"之说,"清空"与"质实"分别被看成是姜夔与吴文英词的主导风格。从意象、结构方式和炼字造句的不同等方面,可以发现"清空"与"质实"风格有不同的表现,而人品与个性、创作主张、师法渊源等方面的不同,是这两种不同词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晋与东晋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名士政治 ,在这种体制下 ,整个社会充满着浓厚的期待名士之风 ,政治家地位的获得不是以他的政治功绩 ,而更多是通过政治家在政治之外的名誉而得到。这种体制以东晋为其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1.
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虽然只有十七行,不足200字,但若能静下心来诵读,品味,定会深受其结构之妙、意韵之美、情感之真的独特感染。结构之妙。第1—2句可谓本诗之“启”,作者起笔点题“热爱秋天的风光”,并用“古老”一词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炽热而深沉。这种直抒胸臆的开篇手法,给人强烈的震撼力。第3—14句可谓诗之“承”。紧接“风  相似文献   

12.
北宋词人秦观的词风格柔婉感伤,而在诸词中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他那些带有"愁"字的词,这些"愁,,词按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一般意义之愁、恋情之愁和迁谪之愁.总体上看,这些词风格接近,大都低速感伤、凄婉柔弱,但感情强度和艺术影响力却大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词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最先出现的是形式比较自由、灵活,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民间词,后又出现了淫靡、妩媚的花间词。与花间词相对的南唐词,虽具有华丽的一面,但也形成哀怨、沉郁的风格。李煜就是在南唐词的基础上重新走上了民间词的抒情道路,开启了士大夫词的先河。他以抒情为重,感情充沛并尽可能全面、明确地表达出来,突破了传统写法。这与李煜的身世经历和性格有着无需言说的渊源,也与他别具一格的抒情方法和抒情方式有关。这就使李煜的诗形成了自己清新、自然、率真而又不失沉着之气的词风,他也成为我国词坛上屈指可数的一位词人。  相似文献   

14.
文学创作风格之差异,不仅受个人因素之制约和影响,而且,还受时代条件、文学内部发展规律之制约。端端的一个宋词,正因为北、南两宋历史背景之不同,文学自然规律的聚变,从而形成北宋词重抒情、好写实、便歌唱,而南宋词重雕琢、好藻绘、难吟咏的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15.
黄佳妍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收录汇总):136-140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因其诗文创作备受称赞,然而其词作数量并不多,以往研究者们也无过多关注其词作。王安石的大部分作品都因艺术价值不高而备受争议,其中以集句词和佛禅词尤甚,而这两类词作在其词作中占比最高,对全面把握王安石词作面貌是不可或缺的。这两类词作从体制上、内容上以及艺术手法上都有所创新,能一洗当时词的软媚之风,提升词的境界,为此后苏黄一派“以诗为词”开风气之先,对展现王安石的文学创新意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创立了豪放词派,还在于他发展了婉约词。目前,还很少有人从词的风格、内容、题材等方面入手,来探讨苏轼对婉约词的突破和发展,而这种探讨和研究无疑对全面了解苏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晚来风急"一句"晚"别作"晓".回顾《漱玉词》的版本情况,发现宋代选本中并未出现这首词.首次收录《声声慢》的是明代的《词品》,此处作"晚".经进一步统计《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晚来风"与"晓来风"的使用情况后,发现"晚来风急"出现的次数较多,而没有出现"晓来风急"的用法.再综合本词的写作时间和整体内容,发现"晚来风急"更为合理,符合时人的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词美学特质的讨论大多建立在以词话为主要形式的词学理论著作和具体词作的基础上。词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用作辑佚、校勘、考证资料的。通过对词选的整体考查亦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风尚,从而看出时人对词体美学特质的群体认识。宋人选词时受时代背景、词坛创作风尚和词论品评之风的三重影响,始终存在着雅与俗、正与变、文学性与消费性的几组矛盾,而经由螺旋式的发展,终于达到了复雅归宗。词选扩大了词的接受面,和词学理论著作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总结反思了宋词创作的成就,它们共同体现了宋代人对于词体的审美理想,所以研究宋代词选对于研究宋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提出的"诗词分工论"影响了其词的创作特色.欧词的创作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讴歌人性人情;注重审美价值;具有通俗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这三点都鲜明体现了其词体特征,奠定了有宋一代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论现代汉语词兼类现象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兼类是目前现代汉语语法学界无法回避而又分歧严重的问题之一。词的兼类是一种客观存在,对于现代汉语而言,这种语法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词义派生、吸收欧化语法、词类活用和普通话吸收词的方言用法四个方面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