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如生 《快乐阅读》2011,(12):73-74
艺术教育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美术学科作为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的课程,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情感的方法,充分渗透情感教育,以真正做到寓"情"于"美",以"美"动"情"。  相似文献   

2.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要以情动情、以情育情,用情感来活跃课堂交流的气氛,要将美术欣赏课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进行学科间的沟通、渗透,从而构建多元的、开放的、综合的美术欣赏课堂。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科的教学中,同时多媒体技术也渗入到了美术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构筑了新的教学模式,给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试验,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一)应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没有好学的情感,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凡世中事业,无不源于情"。而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大量事实表明,情感积极时,人的精神振奋,情  相似文献   

4.
钟毅 《考试周刊》2013,(37):185-185
<正>《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情感因素对师生交往互动的重要性。把情感投入教学中,能发挥巨大的能量,即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美术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参与美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胡维 《快乐阅读》2012,(34):121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这两句话是说文章以"情"为中心,为主宰,为灵魂。可以说,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列宁曾经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情感培养是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贯穿在初中美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因为“情”是艺术的灵魂,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美术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享受,进而提升他们的情感,陶冶美好的情操。  相似文献   

7.
王健一 《成才之路》2014,(29):I0011-I0012
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参与,要把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美术作品中表达的情融为一体,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情感,开发教师教学中的情感,发掘学生学习中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艺术家产生共鸣,融入美术作品中,提升审美素养,助力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8.
许振坤 《教师》2013,(13):80-82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要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将促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健康发展作为美术课程的基  相似文献   

9.
孙刚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4):166-167
美术创作是关于艺术家内部表现欲求的外化显现,创作的样式则是艺术家用以表达观念和情感的语言工具。美术创作论教学中把理论讲授和美术创作完美结合是教学的重点。以《文心雕龙》为佐证,提出美术创作论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真挚与言之有物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戚卫丹 《文教资料》2011,(16):108-109
美术是心灵的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运用多种美术材料和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情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力量,获得心灵的体验。作者以二年级教材《春天来了》,以及创编教材《隐形的怪兽——台风》为例谈谈情感阐述对小学生美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少年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启迪,其中决定他们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小学各科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一点《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就有具体和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响亮地提了出来,《外国小说欣赏》作为新课标中的选修课,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写道:"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就是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情感取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我们应做一个有情义的人;阅读中,我们应善于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在写作中,我们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贯穿情感教育,其好处主要有二:一是情感积淀,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情感包括"情"与"感"两大基本要素,"情"即指人喜、怒、哀、乐的性情,"感"即指审美对象所持有的一种主观态度与感受,因此,审美情感可以归结为人在面对审美对象或者创作艺术作品时,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一种或悲或喜或忧的真性情.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既可以帮助其净化心灵,拓宽审美视角,激发审美情趣,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养成美术素养,对促进全面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慧 《考试周刊》2014,(84):180-180
<正>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下面我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乐学美术谈谈看法。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乐学美术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研究学问的方法。"《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5.
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的驱动力.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的情."由此可见,不论是听和说,还是读和写,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相似文献   

16.
美术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深化着生活,美化着环境;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美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现今的美术教育已经开始尝试生活美术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效果,多了走马观花的看、热热闹闹的说、矫情作秀的演、蜻蜓点水的交流、貌合神离的合作,师生心浮气躁,教学方法虽多尤虚。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在生活中的无穷魅力,我们应该沉下心来,以朴实的情感踏踏实实地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一、情境化的生活美术课堂教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相似文献   

17.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要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鉴赏美术作品,即绘画语言、作品形象、作品意蕴。其间,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绘画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绘画语言是指借助线条、形体、色彩等来告诉人们,作者要表现什么对象,想表达什么情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则以鉴赏梵高的作品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一、灵动的线条,激情的笔触《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其是作者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用厚重的颜料、激  相似文献   

18.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性是美术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基木特征。情感性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美术课程本身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美术教学融入情感教育,将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美术情感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美术情感教育能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促使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能促进美术情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教师可从目标定位、发展作用、实施途径等方面开展中学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研究,以实现"以美带劳,以劳育情,以情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境,激发人情感 美术新课程提出:美术教学要渗透美术化层面的内涵,这是把美术教学放在一个上位的层面来看待其学科价值的体现。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化的传承和交流,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仅以技能、技法占主导层面的状况,增加化含量,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和感悟美术化,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新课程强调在广泛的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在特定的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和科学特征”,加深对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美术社会作用的认识。如《上帝创造亚当》、《纺织女工》、《自由领导人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格尔尼卡》、《父亲》等名的中外美术作品,如果不了解其创作的化情境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美术作品所蕴涵的特定规定性,甚至会得出错误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