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文“无”和“毋”,课本解作“不要”不妥。按“毋”作表禁戒之词(《说文》:“止之词。”),意义和现在的“别、不要”差不多。“无”用作表禁止之词,通“毋”。又“勿”字也有此用法。这种意义的“毋”  相似文献   

2.
下面对部编教材《孔雀东南飞》的两条注释提出一些异议。 课本对“汝可去应之”句中的“应之”注释为“答应他”。我认为,此处的“应”不是“答应”或“同意”,而应是“答覆”或“回答”的意思。从诗中看,兰芝母对县令遣媒求婚,并没有慨然相许的意思,“汝可去应之”不过是刘母让兰芝自己去表示态度而已。从刘母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其中“勒兵”,课文注释为:“检阅军队。”将“勒”释为“检阅”,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这里的“勒”应释为“约束”。《后汉书·光武纪》:“降者犹不自安,光武知其意,勒令(降兵之帅)各归营勒兵,案行部陈。降者更相语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可见“勒兵”只是整顿队伍,“案行”才带有“检阅”的色彩。这个意义在古代又说成“部勒”。如《汉书·陈汤传》:“(甘)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杨威、白虎、合骑之校。”《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陈汤先集中汉、胡各部兵卒,然后甘延寿被迫按军队的规矩部置整饬行伍阵势,“勒”当然不是“检阅”。项  相似文献   

4.
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向杖藜老人求救的一段文字中有“岂天之未丧斯文也”一语。课文对“天之未丧斯文”的注释是:“这里是天不让读书人丧命的意思。语出《论语·子罕》。文,原指文化,后来也用‘斯文’指读书人。”其他几种选本的注释也与此注基本相同。我觉得这样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但总感到与文意不尽相符。现提出一点异议,和同志们商讨。查《论语·子罕》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一册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诗中,课本将“连三月”注释为:指当年(七五七年)的正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战火一直延续。我认为不妥,现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文言文中,很多数字表示概数而不指实数。“三”就是一个常见的概数。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发生于七五五年,次年叛军攻入长安,诗人杜甫被俘,叛军继续向南大举  相似文献   

6.
赵艳荣 《现代语文》2006,(2):107-107
一、<核舟记>中"船背"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又用篆章一…"句中的"背"作"底部"、"背面"讲了若干年后,又改为"顶部"讲了.新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核舟记>沿用了近年来人教版作"顶部"讲的解释.其理由有二:一、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面","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一样.二,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背面,绝不能滴在船底.  相似文献   

7.
几条注释辨     
一、不宜有所过(《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材上注:“不宜再去访问别人。” 按教材上的这一注释,主语当是侯赢,那么与下句“今公子故过之”(即“今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古诗词注释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现行教材中的注释存在很多问题,教材在注释时应根据不同情况作不同分析。对关键词语的注释要准确,对诗词语言的注释要活,这样才能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更明确更规范。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三十九面注一,‘隙’字注音为xi(第一声)。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四角号码新词典”等字典、辞书,均读作xì(第四声)。  相似文献   

10.
对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几例注释的匡正迟秀云随着中学语文教研的不数断深化,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社版)的注释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仍能发现一些不尽完善之处。现试举几例,谈一点个人看法,以供编者参考。一、词义、词性注释不准1.《孔雀东南飞》中有一...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第三册《毛遂自荐》这篇课文中,当毛遂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晓以利害,楚王答应订立盟约之时,“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课文注释将这句话解释为“这里泛指结盟时用的牲血”。对此注释,笔者颇有异议。凡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战国时期,歃血结盟,所用牲血,是有一定等级的,“天子用牛及马,诸侯用犬及猪,大夫以下用鸡”(《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这句话,正是体现了当时结盟所用牲血贵贱之不同,马血给楚王,狗血给平原君,鸡血才是为自己准备的。毛遂这样吩咐,既符合当时结盟的礼仪准则,更是他精心设计,进一步推动盟约顺利订立的苦  相似文献   

12.
1.在《鸿门宴》一课中,当樊哙闯帐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本对“故”的注释是:“故,特意”。此注似不妥。“故”训为“所以”(不是现代文的“所以”,而是古文的“所以”),即“……的缘故”、“……的原因”。理由如下:第一,樊哙这段话,只不过是前文刘帮对项伯说的那段话的重复,现试加比较:刘帮:“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相似文献   

1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五言律诗题为《望岳》,是杜甫为咏诵东岳泰山而作的名篇之一.杜甫曾先后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别咏诵东岳、南岳和西岳,此诗为其中较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唐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八之间,时杜甫仅二十多岁.此诗构思奇妙,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气势磅礴,读之如临其境,韵味无穷,为历代人所崇尚.其原诗刻石早佚,今泰山尚存铁保、何人麟、吴大(?)和李一氓等名家书写的《望岳》诗刻石四处,摘其诗句而书刻于泰山者亦有多处,历代文人对此诗的重视可见一斑.然历来注此诗者,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注释,对中间两联的注释均欠妥,有必要进一步商  相似文献   

14.
15.
《乐工罗程》文中有一句「程既审上晓音律。」﹂课本对「上」的注释是「指武宗」。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样解释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17.
“忍”当解作“岂忍”“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本注“忍”为“竟忍心”。此注有悖诗作原意。徐仁甫《广释词》:“忍犹‘岂忍’,那堪也,争耐也。反诘句,词首增‘岂’字,句末多省‘乎’字。”例如:“杜甫《丹青引》:‘忍使骅骝气调丧’,言岂忍使骅骝气调丧乎。”又“《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谓岂忍遗族  相似文献   

18.
19.
《师说》中有几条注释,注文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过于简略,没把问题说透,学生仍然难以理解或产生误解。现试作补注。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文注:“哪管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生年  相似文献   

20.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课本注:结发,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例如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朱东润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结发,指成年,古代男女成年时要头发结上,古制,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两条注释都明显地把诗中所言“结发”看作是古时男女的冠礼、笄礼。这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