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芳 《成才之路》2012,(29):13-13
曹植的《白马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少年游侠。曹植通过对游侠形象的改造,消解了皇权与游侠之间的冲突,使游侠的理想与报效国家的情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3.
曹植的《白马篇》是魏晋游侠诗的代表作。曹植使游侠第一次进入诗歌创作领域,并升华了先秦游侠思想的价值取向。曹植的游侠诗无论是在诗歌体式还是题材内容方面,都为后来游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诗歌范式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白马篇》是曹植的五言诗代表作,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是建安时代之音,更饱含着千古有识之士的报国梦想。全诗语言精巧俊丽,结构张弛有度,情感慷慨激昂,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着高雅脱俗的气质、独立不羁的人格、不惜献身的决心,刚健、深沉和壮美中体现出曹植“骨气奇高”的独有写作气质,对后来的文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兰州大学文学院王可端在《从神到人——由《史记》到《资治通鉴》看刘邦形象的演变》一文中指出:《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三部史学和文学著作。《史记》、《汉书》对圣人进行神学渲染中,数刘邦最多。在世袭制社会中。刘邦以一介平民而成为天下帝王.当时的人们是很难理解的。司马迁与班固都试图为其寻找合理性.二人虽然都描写过有关刘邦的一系列异闻,但二入的出发点却不同,司马迁描写神秘文化是为了探寻刘邦成功的原因.而班固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为刘邦建国登基寻求合理性,作神学宣传,强调天意或天命。  相似文献   

6.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复仇行为可划分为交易式复仇、报恩式复仇、血亲式复仇、被迫式复仇四种类型,通过对刺客复仇行为和心理进行剖析,可以看出刺客复仇行为多与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因素相关。刺客行为背后的施恩与报恩关系,决定了其不属于游侠的范畴,游侠施恩不求回报,施恩不以报恩作为价值补偿,具有无偿性特征,刺客行为的本质是"杀",游侠行为的本质"救",这是刺客与游侠行为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7.
《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三部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三位作者都记录过有关刘邦的一系列轶闻,但由于对待这些轶闻态度不同,使这一历史形象经历了由血肉丰满的凡夫俗子到真龙下凡的英明之神再到客观历史人物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史记·游侠列传》和《堂吉诃德》分别表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尚武精神。从侠士和骑士的形象比较及从中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可以看出二者在维护正义、扶危济困、慷慨无私等方面显现出相同的“义”的精神品质,但在相同的现象背后,隐含的关于侠义的理解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阶层,他们在国家现代化的转型期经历了矛盾、痛苦而复杂的心理位移,走过了从理想到现实的艰难的心路历程,这是现实使然,是知识分子的无奈和尴尬,也是一个时代需要思考和关注的命题。很多文学作品给予了适时而准确的形象反映,《沧浪之水》是其中的一部典型作品。它塑造了颇有才学的池大为胸怀理想却被世俗的重重问题和权力等现实所挤压,最终抛却理想人格和情怀,成为一个追求现实需要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人”表示“天地之性最责者”,《墨子》中有不少用法特殊的“人部”字,正反映了墨子思想上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尊重,与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相一致。文章采取汉字文化学的方法,对《墨子》“人部”字的形体特征、意义类别和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证明了《墨子》中众多“人部”字的特殊用法正是在“兼爱”与“非攻”思想指导下有意进行选择与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白毛女》是新中国红色经典之首,它由民间传奇发展为艺术精品的嬗变过程,深刻地反映出政治对于艺术的制约作用。《白毛女》原本只是体现为一种艺术真实,但后来却被人为地升华为历史真实。因此,全面地回顾与探讨《白毛女》经典化的"成长"历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总结十七年中国文学的经验教训,更可以使我们清晰地认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春秋末期孙子所著兵法十三篇,以《计篇》开头、《用间篇》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和实用性的兵学经典。探索孙子兵学思想之源,要抓住孙子慎战、爱民、谋略、用间等主要思想,并与《史记》之五帝、夏、殷、周诸本纪及其他有关史料加以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革命文学叙事的既定模式中,路翎创作对心理展现和精神探索的极度执迷,使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显示出颇具"异端"色彩的"悖时"性特征。但从路翎心理展现的实际来看,他与革命文学主潮无论是原则性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上,还是具体的创作风格和最终旨趣上,始终保持着热烈的响应和密切的参与。"悖时性"和"趋时性"的矛盾、分裂感,在路翎的心理展现中其实以更为复杂的形态将所谓时代特质表现得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4.
自唐至宋,《史记》的接受和传播发生着由"注多评少"到"评多注少"、由抄本到刻本的嬗变。科举制度、学术思想的变化、印刷术的发展乃是这个时期《史记》接受传播发生嬗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是在特定时期做出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浙大又实现了先进文化向偏远地方的知识传播,实践了“服务于民”、“创新于民”的大学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成就固然源于浙大选择了遵义,另一方面亦源于遵义成就了浙大。遵义较为安全的政治环境为西迁办学提供了可行性,其淳朴的民风促成西迁办学,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确保浙大办学成功,最终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  相似文献   

16.
"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政策的形成、实施及其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政策 ,包括其形成、实施及作用和影响。认为“免学费加人民助学金”的政策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确立及实施的 ,并导致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改革而被“收费加资助”政策所取代 ,但其影响并没有消失。其资助贫困学生的基本观点仍值得肯定并需要加以坚持  相似文献   

17.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白色噪音》为范本,通过精细解读,从都市文学语境的演变、话语的衍变、风格的改变等视角,探讨美国都市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审美对抗格局和消长承转态势,探析个中的内在逻辑及其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王莽篡汉”是中国政治文化史上的一大冤案,通过追溯王莽代汉历程中的政治文化演变并分析其禅让论同之前禅让论的关系,可揭示出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两种政治原则之间以及儒生同世袭权力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原创性思维方式的“制作”,其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表现为,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意识形态话语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自我消解的历史中,逐渐超越了“圣人”、“先王”的身份指涉性,扬弃了以超时空的“道”为终极追求和价值依据的内在规定性,而将其视野复归当下语境与处身其中的主体性情与智识。这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制作”思维生成和展现的一种内在逻辑和理路。  相似文献   

20.
儒家修身学说所追求的境界既是务实的,又是高远的,它要求一个人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不断修养,不断成长,在有机会致力于国家政治时,能够行仁义于天下,政恭亲民,秉公谋断,把实现百姓的福祉作为奋斗的归宿。正是这种古代倡导的儒家为政之道,蕴藉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