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纳兰心目中的诗和词 诗和词从广义上说都是诗歌,但从北宋初期起,词却被看作不能与诗同日而语的所谓“诗余”、“小道”,被划为“艳科”。以致有人读了欧阳修的词以后,竟然不敢相信是这位主张“文以载道”的古文家的作品,如曾慥在《乐府雅词序》中说:“欧公一代儒宗……当时小人或作艳语,谬为公词。” 北宋以来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人想消灭这种诗词割裂的畛域,但南宋以后,一般人仍然把《花间》词人和周邦彦、姜夔等一脉相承的婉约词看作正宗。直至清初,以执词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155页:“1125年,金军俘获辽的皇帝,辽朝灭亡。”“金灭辽以后,看到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就在灭辽的当年冬天,挥师南下,大举进攻北宋。第二年春天,金军渡过黄河,进逼东京。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把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从课本叙述来看,给人这样的印象:宋徽宗传位宋钦宗是在金灭辽的第二年即1126年。但事实上宋徽宗传位宋钦宗是在1125年。《宋史·徽宗纪》:“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诏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宣和七年即1125年。据《辞海》宋徽宗条曰:“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年底传位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十院校编写的高…  相似文献   

3.
公元1125年5月,辽朝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被金人擒获,辽朝宣告覆亡。同年10月,金人乘战胜余威挥戈南牧,1127年4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也就此结束。女真人从1115年阿骨打建国,仅用了十二年时间便灭掉了辽宋两个大国,其军  相似文献   

4.
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国防虚弱。”读过历史的人就一定会感到他的话要么没有讲完,要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只有“国防虚弱”。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防虚弱。”就不会给人这种感觉,因为他已经对自己的判断范围作了界定:“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国防虚弱."读过历史的人就一定会感到他的话要么没有讲完,要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只有"国防虚弱".  相似文献   

6.
现行中学七年级历史课本在讲到北宋灭亡时有这样几句话:“1126的,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京都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徽宗和宋钦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杖、天下府州图、典章、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岳飞在《满江红》词中也写道:“靖康耻,犹未雪。”那么,汴京是如何陷落的?靖康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钦二帝的命运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代的“曲子词”即后世简称的词,是音乐与文学的结晶。有乐始有曲,有曲始有词,唐宋人根据一定的词乐曲谱“依声填词”,这是唐宋时代的事实,许多论述亦证明这,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说:“唐人  相似文献   

8.
读宋词札记     
一、“词”的名称确定于北宋元间起源于唐五代而大盛于宋代的“词” ,他的名称起于何时 ?固定于何代 ?历来有不同意见。当代任半塘先生认为“唐代歌辞名称只有‘曲’或‘曲子’、‘大曲’ ,‘唐词’是由宋人喊出来的。”[1] 施蛰存先生认为“从晚唐五代到北宋 ,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南宋初期之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 ,‘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 ,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2 ]我认为“词”的名称的形成、固定 ,是经过一个漫长时期的 ,就现存有关资料来看 ,如 :开元中……上曰 :赏名花…  相似文献   

9.
沈德潜<说诗啐话>云:"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古代不少咏花诗或以花喻人诗常用典故,在诗歌鉴赏中也会出现借助典故来辨识花名的题目,如湖北八校2009届第一次联考试题第14题是阅读金人段克己的<满江红>词:……  相似文献   

10.
金人于靖康元年,攻陷北宋都城开封后,烧杀抢掠以及宋室南还是开封地区人口大规模南迁的主要原因。开封人口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高潮。南迁的开封城市居民有皇帝及赵氏宗室、嫔御、外成、官吏、军人将校、宫女、内待、士人、学校生员、僧尼遭冠、坊廓上户。而数量最多的是劳动人民。开封人口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临安是开封移民最多的地方江西、浙江地区从开封来的移民亦占相当大的比例,建康和镇江也有不少开封移民。  相似文献   

11.
北宋女性词是中国古代女性词史上的试蕾。北宋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决定和产生了这一时代的审美心理和艺术情趣。词体的特性、妓乐的盛行以及女性主流文学的迎合,是女性词学发展起来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去俗复雅”是歌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基本走向,词的“雅化”演变进程,似一条红线贯穿于词史发展之始终。从词风大的转移角度着手,唐五代北宋词的“雅化”进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敦煌民间词至“花间”代言词;从“花间”代言词至化抒情词;从人抒情词至大晟典雅词。大晟词人以四个方面的作为昭示了“雅化”的业绩。同时,大晟词人也将北宋词人创作以自然感发为主,转变为“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为南宋雅词作家确立“家法”。  相似文献   

13.
<正>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古文家,其一生在文学上卓异的成就较为集中地表现在议论文和碑志文的创作方面。明应云狱说王荆公有“神道碑三卷,行状墓表一卷,墓志十卷。”今存《王临川全集》有神道碑十一篇,墓志一百十二篇,墓表八篇,墓碣二篇。这一百三十三篇碑志文,包容宏博,蕴义精湛,实为后学研讨王安石政治思想、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王安石的古文与“韩、柳、欧、苏、曾氏,卓然成七大家。”是北宋享有盛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又是蜚声中外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宋史本传》载:“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王安石生活在北宋王朝“国势浸弱,民志不振,夷狄交侵,辽夏为急”的时  相似文献   

14.
本学期,我为师院历史系实习同学作了一次初中中国古代史的观摩教学。教学内容是《辽宋夏金的关系》一章的前一部分,从“辽和宋的关系”到“金的建国和辽金宋的关系”。茲将个人对这次观摩教学的体会介绍于下。 (一)对教材的领会与处理。关于辽宋夏金的关系部分的教材,现用课本与1955年出版的课本不同。旧课本的标题是“北宋和辽、西夏的斗争”,“金的兴起和北宋的灭亡”。在提法上以宋为主体,在教材内容中,着重叙述了北宋与辽、夏、金的统治阶级间的斗争。新课本以“辽宋夏金的关系”为标题。在提法上,强调了各族的平等地位与各族人民间的和平友好往来关系。在教材内容中,增加了夏、金兴起,汉族和羌人、  相似文献   

15.
赵耀文以宋金“帝姬和亲”事件为例,对学界“北宋无和亲”论断提出质疑。和亲联姻曾经是靖康之难前夕宋金议和的条件之一,金人提出和亲帝姬必须由其挑选指定,以“入贡”名目输入金朝,还提出以北宋皇族女性来抵扣犒军费。福金帝姬不是和亲帝姬,而是以干戾人家属的身份登记在册后,送给完颜宗望的贿赂品。在此过程中,金人试图对宋开启一种新的和亲模式——“入贡式和亲”,带有掠夺婚的遗迹。“帝姬和亲”政策最终流产,根本原因在于金朝最高决策层中,一心灭宋的强硬派占据主导。北宋对外“无和亲”的论断仍然可以成立,与宋辽、宋夏和亲议题的失败一样,它们都是10世纪以来中国北方边疆民族关系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是清初重要词家之一,王国维说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历代多数评论家都认为纳兰性德词的特色,是婉丽凄清,极善抒写愁情,真是触处成愁,书愁不尽。其衷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纳兰性德本人最佩服的也便是这南唐二主。郑振铎说:“性德以清才著。其词缠绵清婉,为当代冠。”纳兰性德与李煜,两人的思想和感情,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在风格、手法上也极为相似,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类似的高度。其实纳兰的词既有哀感顽艳的一面,也有豪放激亢的一面,是既有周柳之香柔,也有苏辛的豪放。是个全面的词家。  相似文献   

17.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莰简介选自《列子·说符》莰注解攫(jué):抓取。昔:从前。欲:想要得到。者:……的人。清旦:清早。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衣冠在这里是名词后用为动词。之:到……去。适:来到。鬻(yù):卖。之所:……的地方。因:就,于是。其:他,指卖金人。吏:巡官。之:代词,他。曰:说。皆:都。焉:兼词,于此。何:为什么。徒:只,仅仅。莰点睛之笔“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将别人的东西窃为己有是犯法的行为。明知…  相似文献   

18.
会编卷五[起宣和三年(1121年,辽保大元年,金天辅五年)二月十七日壬午,尽宣和四年(1122年,北辽建福元年)④月十日戊戌]本卷有“纲”八则,内一则无“目”;有“目”十一条,内“纲”二的“目”二、”纲”四的“目”一。“纲”六的“目”二、“纲”七的“目”一至四、“纲”八的“目”一写明了出处。每则“纲”下所列的“目”,条数也不相等。这里选录“纲”五及其“目”一、“纲”六及其“目”一、“纲”七及其“目”-,试分纲目作按语如下:“纲”五:“十一月,金人攻破辽人中京,天作人夹山。”“目”-:(无出处)“……阿骨打…  相似文献   

19.
我不知,在范仲淹心中,何为忧?何为乐?记得读过几首范仲淹的词,句句透着愁,什么“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什么“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什么“酒未到,先成泪”……可我很喜欢这几首词,句句含泪,字字是忧。这忧,决不是李清照的浓睡残酒,决不是柳永的晓风残月,更不是李煜的一江春水。这忧,有战场的尸横遍野,有孤城的心力不支,有报国的举步维艰……今天,方才明白,原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忧,是诸葛亮“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警钟。这忧,是魏征《贞观十疏》的字字忠言。这忧,是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难当。这乐,是刘邦…  相似文献   

20.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呈炽盛情势,吴衡照、王昶、蒋方增等人不断推进相关思考。清末,“南北宋之争”趋于分流与落定,陈廷焯、姚椿、谢章铤等人贡献尤多。在清代众人的不断努力下,“南北宋之争”的边界、外延等方面都逐渐得以确立,推动了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对古典词论的拓展深化亦裨益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