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在草堂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缘于长期的漂泊和草堂生活的相对安定,草堂诗呈现出与其他阶段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写了大量饮食方面的诗。诗中大部分是从琐碎的生活中,去细细品味人生的乐趣,暂时放下不得志的苦闷,享受当下的自足与闲适的生活,有些诗中也蕴涵忧国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2.
杜甫的草堂诗中很多描写到了饮酒,尤其在公元761年春天创作的诗歌作品中,饮酒诗大量出现。本文试从诗人心理、生活环境、交游情况、邻里关系四个方面分析饮酒诗于此时集中创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草堂留后世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我比较喜欢杜甫."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成都的杜甫草堂,我已经倾慕了许久.这回到四川,终于有机会去亲身领略一下了.  相似文献   

4.
(上接本刊第三期) 四、中唐的新发展 看得出,传统的闺怨诗到杜甫,因现实精神和个人具体生活的注入而发生了变形,这两个要素又被中唐文学照样继承下去.比如,占据白居易(772~846)诗核心位置的是讽谕诗与闲适诗.所谓讽谕诗,意图是批判政治、社会;所谓闲适诗,是咏歌我的生活中自足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6.
《春夜喜雨》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春天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从长期颠沛流离中得到定居,开始了暂时安定、悠闲的田园生活,心情较恬静。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描写了春夜喜雨的美妙情景,是写雨诗中难得的佳作,被誉为描摩精工、独具风采、通体精妙的一首五言律诗。  相似文献   

7.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两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草堂”便是成都草堂。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盛唐自然诗中生态智慧的文化根源来自三个方面。一、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主要有佛学;道教与道家;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二、继承发展传统自然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发现自然,贴近自然的创作传统。三、是在唐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自足自乐的庄园生活中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堂成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一、背景扫描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流落至成都,寓居在“(成都)府西七里,浣花亭三里”的草堂寺。在亲朋的帮助下,诗人在浣溪西头一块林塘幽雅之地营建草堂,于第二年暮春时节基本建成,本诗即作于此时。据史志记载,杜甫草堂完全建成当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堂成》一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乍到成都后在草堂生活时的所见所感,于描绘草堂竹木之佳、禽鸟之适中抒发久经颠沛流离之后暂得栖身之所的愉悦心情。  相似文献   

10.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