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科技信息》2014,(1):132-132
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ISBN所属分类苏药[口述],王海珍著人民出版社2011-11-019787010126586图书〉励志与成功〉行业成功指南《车库咖啡:“中国硅谷“的创业梦》中的故事有90后开始闯荡创业江湖的张果,他在尝试网络上最火爆的新生事物——微电影:也有互联网的老兵林兴陆,他的目标是做一个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儿童音像馆”:还有极客李笑来,他在虚拟的比特币里追寻……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从”车库咖啡”成长出来。车库的创始人苏给自己的定位只是投资者和创业者交流的媒介,他认为”做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人才争夺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而Diasporas(侨民/海归)则是被争夺的重要群体.本文通过对三个由中国“千人计划”专家主导的科技创业公司的深入研究,呈现几个发现:(1)“千人计划”偏向于选择在国家7大战略行业进行创业的海归;(2)顸级高科技海归创业团队呈现较明显的“M”型能力双峰,即“创业能力”和“技术能力”都较高;(3)顶级海归创业有“天生全球化”创业偏向,即从创业初始就从事全球化运作,如定位于全球市场的大商机,并善于从全球范围组织和获取最合适的创业资源;(4)顶级海归偏向于跳过“技术模仿”直接采取“自主创新”模式来从事最新技术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3.
文章具体论述了加强我院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客观分析了我院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院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创业网络嵌入对科技创业能力的作用机制,构建一个基于创业学习中介作用的创业网络嵌入作用机制模型,采用调查问卷和实证分析,探讨创业网络嵌入、创业学习与科技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创业网络嵌入对科技创业能力的作用路径不是唯一的,创业网络嵌入对科技创业能力既存在直接作用也存在间接作用;关系嵌入对创业学习、科技创业能力的影响大于结构嵌入;创业学习在创业网络嵌入和科技创业能力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创业网络嵌入通过创业学习传递给科技创业能力的间接作用较其直接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创业研究做概括性追溯,论述高校科技人员创业研究的演化,挖掘科技人员创业中个人、组织、环境3个维度的特征,通过对科技人员创业研究中关注创业机会利用的有效性、个体创业角色的矛盾性、组织要素的协调性和创业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政策的红利性等特征分析,提出科技人员创业三维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创新驱动正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业服务平台作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对助力创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层面的创业服务平台运营现状,分析创业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显著作用,提出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许雪莹 《科协论坛》2012,(12):38-39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力实施“南跃、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中,道里区科协结合区情实际,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打造全省、全市商务门户区和宜居先行区”的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服务三农”的新农途径和新方法。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在市科协的指导下,通过以创建农村科技服务团为载体,以传播科学技术、引领农民致富为宗旨,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目标,强力推进适应道里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全区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在三个镇三个村成立了“区团对村、村队对户”的农村科技服务队,经过两年的运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2007-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比较独立和协同情景中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的\"本地-邻地\"就业效应,并考察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在门槛约束下对就业的差异性影响.结果 表明,科技创新对本地和经济距离邻近地区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科技创业未能对本地和邻地就业产生显著影响;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的协同对本地就业存在积极作用,且能同时带动地理和经济距离邻近地区的就业;提高科技创业水平能够抑制科技创新对就业的破坏作用,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能够强化科技创业对就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昌鉴 《金秋科苑》2012,(11):36-41
“三位一体”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属我市首创、全省推广、全国提倡的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新模式。今年,市科技局、科协、老科协决定为全市大力推进“三位一体”,强化服务“三农”年。面对这种创新之举、改革之举,本人根据我县近年来“三位一体”的工作实践,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从老科协的角度对推行“三位一体”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现整理成文,抛砖引玉,以章昭示,欲求真知。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以来,中国老科协服务三农与扶贫委员会遵照中央有关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作用的指示,认真贯彻中办发[2005]9号文件精神,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首先,以北海会议精神和国  相似文献   

11.
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新一轮创业热潮,带来了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增长.但是,只有很少的新技术能够通过新企业创建的方式来进行商业化.即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构成创业机会.一项新技术能否成为创业机会取决于技术属性、产业技术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良好匹配.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技术属性和产业技术环境进行分类,探讨不同的维度对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来源的影响.并基于二者的匹配提出新技术企业创业机会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构建了绿色创业导向分析框架,通过对绿色技术产业中节能灯企业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新企业与在位企业绿色创业的路径差异和融合趋势。研究发现:新企业与在位企业绿色创业路径在不同维度的水平高低和选择方向上各有不同,基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的演进态势,并随着产业成熟可以实现有效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基础上,研究构建符合江苏实际及发展需要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专业孵育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业辅导等综合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王叶峰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2):59-62,67
通过采用浙江省2003—201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浙江省科技投入各指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浙江省的科研经费支出、研发(R&D)经费支出和科技投入与服务业经济增长均呈现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最大的是科技人员总数,其次是科研经费支出,最后的是研发(R&D)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选取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与建设中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和荷兰两个欧洲国家,对两个国家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资助体制、管理措施以及文化立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介绍。同时借鉴欧洲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为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传统文献信息经历了从文本化、数字化到网络化的演变过程,目前正在向数据化、智慧化迈进,在此过程中文献信息的价值也产生了延展与升华。对文献信息价值的重构一方面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等学科发展提供技术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提出智慧化的应用场景。[方法/过程]文章系统梳理了文献信息及其价值的演进阶段,通过建立文献信息生态圈,剖析文献信息价值重构的动因,全面阐释了从文献信息到智慧再到文献的进化过程,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文献信息理论价值的延展,将智慧服务作为文献信息应用价值的升华。[结果/结论]秉承以技术驱动、智慧向善、服务用户的核心理念,从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角度对文献信息价值进行重构,以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等学科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服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大学图书馆开展为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服务,既有内在的有利条件支持,又有外在的动力驱动,大学图书馆通过一定途径,可开展馆藏、网络信息、个性化、科研合作与教育培训等服务。大学图书馆实施战略选择,明确学校政策导向、建立图书馆为地方服务理念以及正确认识图书馆校内外服务关系,促进大学图书馆服务地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下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模式的选择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有益探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制度在全国更大范围推广,必须抓住历史机遇,结合当地实际,选择科学的推广模式,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对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工作环境是科技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对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我国的科研工作,必须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环境,激发潜能、鼓励冒尖的激励环境,真情关爱、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积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推动科研工作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成都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学林 《软科学》2011,25(5):99-101
成都市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来,在促进耕地保护、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在挂钩规模确定、项目区设置、增值收益分配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