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拈花四品     
正不与时花竞诵帚禅师有一首写菊的诗: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读这首诗使人有自由与谦下之感,仿佛是读到了自己的心曲,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我只要吐出自己胸中的香气,也就够了。在台湾乡下有时会看到野生的菊花,各种大小各种颜色的菊花。那也不是真正野生的,而是随意被插种在庭园的院子里,它们  相似文献   

2.
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不仅塑造了一批形象鲜明的文学艺术形象,还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系列贵族青年男女自发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其中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大观园内的几次诗社。在第三十八回的菊花社中,“潇湘妃子”林黛玉凭借《问菊》《咏菊》《菊梦》三首诗被公推为菊花诗魁。这三首诗不仅是林黛玉杰出诗才的突出反映,更融入她个人的幽微情感和隐曲心思。黛玉的形象气质与“菊花”意象的文化内涵关系密切,通过赞美菊花的生命、歌颂菊花的精神,反映出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诗中巧借陶渊明称许的“千古高风”,抒写了菊花“孤标傲世”的风骨节操。林黛玉菊花诗的创作过程符合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审美方式,反映了凝神静观、物我两忘的独特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3.
菊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是宋朝诗人郑思肖的《画菊》诗中的诗句。大家都知道,菊花具有高洁、坚贞的品格。当然,它也是我最喜爱的一种花卉。我爱菊花,对它自然会格外关注。它的根很长,长有许许多多的须子,剥去上面的旧皮,就会露出白白的块根,十分可爱。菊花的枝是浅绿色的,十分脆软,一节一节的。菊花的种类繁多,其中名贵菊  相似文献   

4.
[出处]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首诗是说秋天一丛丛的菊花绕着房屋  相似文献   

5.
正秋冬之交,是菊花的季节,那就来读两首唐诗。第一首是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这首诗风趣。他说,满园的菊花金黄,只有当中一小丛雪白如霜。这就好比老人白发苍苍,却走进了年轻人的欢场。郁金黄,是金桂的别名。把菊花说成花菊,则是出于格律的需要。总之,白居易这诗的调子是诙谐欢快的,充满喜悦。  相似文献   

6.
卢竹娥 《河北教育》2005,(20):45-45
秋天百花凋零,这时节,却是菊花的盛时了。菊花的花色繁多,在古代诗歌中,对各种各样的菊花几乎都有描写。如唐骆宾王诗:“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写的是黄菊;李商隐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写的是紫色和黄色的菊花;宋魏野诗:“浓露繁霜著似无”,写的是白菊;元谢宗可诗:“晚香带冷凝丹粒,秋色封寒点绛蕤”,写的是红菊……  相似文献   

7.
大散文家苏轼在一首《赠刘景文》的诗中曾写道:“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诗的意思是说,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雨伞般的绿叶早已枯萎,但是凋残的菊花仍有傲视霜寒的劲枝。这  相似文献   

8.
一年秋天,苏东坡去丞相府拜见王安石,恰巧主人不在。苏东坡就在书房里闲坐等候,偶然发现书桌上有一张纸,上面写有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苏东坡在诵读完这首诗后,心里暗暗笑道:菊花深秋开放,最耐严霜,而且只在枝上枯萎,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凋落,怎么会"残菊飘零满地金"呢?错啦,错啦!于是,他随手从桌上拿起笔,  相似文献   

9.
今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对《菊花》诗的分析判断是一道很好的题目,它不仅检测考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而且突出了文学欣赏这个要旨。下面请看这道题: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还的情景。  相似文献   

10.
菊花诗赏说红楼——从探春《簪菊》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以菊花为友,黛玉当菊花为情人,探春视菊花为亲人,宝钗将菊花作丈夫,这四人所写之“菊花诗”是对宝玉情谊的诗化描写;而宝玉所写之“菊花诗”却是怡红快绿、追求自由之“浊玉”的夫子自道。十二首菊花诗,是作者精心编织的红楼一梦的影子,湘、黛、探、钗四人构成宝玉精神探索的四个角度,形成宝玉精神支柱的形而上四极,使此回书成为通部书的又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而成的让人产生联想的艺术境界。意境型问答题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的最常见的题型。该题型的提问的一般方式是:“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或“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成曙霞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1):54-56,63
以菊花为吟咏对象的咏菊诗是咏物诗中别具审美价值的一类诗歌.但纵观历代咏菊诗人的创作,起初文人看重的是菊花的药用价值,随后才发现菊花独特的审美价值.古代咏菊诗主要是通过以菊比德、以菊抒情两方面体现出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课本历史上册第十八课《黄巢攻克潼关入长安》中,提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秋末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用比兴手法写的托物喻志的诗。黄巢赋  相似文献   

14.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题菊花》被选进初中教材,是唐末农民战争领袖黄巢的一首诗。由于农民战争的积极一面历来被人为夸大,因此便有人用“鲜明的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放情感和宏伟抱负”“显示了诗人改天换地的伟大胸怀和英雄气概”等赞美之语评价这首诗。但看看黄巢的所作所为,就可知道这种赞美其实大谬!黄巢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愤怒的他离开长安时扔下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杀气腾腾的誓言。诗中的杀伐声,和后来黄巢践踏长安的铁骑…  相似文献   

15.
辅导点拨:小作者用歌曲引入,从地方特色文化"菊花会",体现岭南水乡的"水色匝"以及龙头产业"五金制品",充分展示了珠江三角地区一个特色小镇在文化、经济上的发展。字里行间,表现了小作者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南海之滨,美丽的菊城,你是祖国的一颗明星……"这首《菊城赞歌》萦绕在我耳畔,使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小榄。小榄素以"菊城"著称。记得2008年第九届小榄菊花会就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一进入菊花会,一阵芳香就会扑鼻  相似文献   

16.
王禹偶《村行》是宋诗中的名篇,全诗如下: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养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的颈联在对仗上存有瑕疵,要说明这一点必须先弄清楚“雪香”一词的来历。钱钟书《宋诗选注》,金性尧《宋诗三百首》都没有指明颈联中“雪香”二字的出处。王延梯《王禹诗文选注》只谓“雪”字状棠梨之色,也没有论及“雪香”。雪是否有香,雪香是否为一种香呢? “雪香”二字连用,据宋人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和王明清《挥麈后录馀话·卷一》记载,最早是出现在阴铿的诗里,但是这首诗的名字现在无从考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  相似文献   

17.
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如南宋郑思肖《思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于是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各具风采。  相似文献   

18.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曾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为什么爱菊呢?周敦颐解释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也就是说,他认为陶渊明爱菊是爱菊花的品格。周敦颐的这个看法,对当时和后代很有影响,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菊花在后人的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认真研究一下陶渊明诗中的咏菊之处,就不难看出:陶渊明推崇菊花,并不全是如后人所说是爱菊的品格,他爱菊的真正原因,乃是爱菊花的药用价值,他爱的是服食菊花,爱的是饮菊酒。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各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些士大夫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爱菊,赏其色、香、节、用,可称为菊花知己。陶渊明重阳赏菊饮酒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民俗中重要组成。而陶渊明诗中之菊更是具有了深刻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甚至与自然大道联结为一体。陶渊明赏菊的多个侧面,给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爱菊,赏其色、香、节、用,可称为菊花知己。陶渊明重阳赏菊饮酒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民俗中重要组成。而陶渊明诗中之菊更是具有了深刻的道德意义和审美意义,甚至与自然大道联结为一体。陶渊明赏菊的多个侧面,给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