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鲁迅先生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写的《阿Q正传》发表已经八十七年了,记得三十多年前上中学时读这篇小说觉得阿Q很好笑,很滑稽;步入社会后,再读这篇文章时却觉得阿Q很可怜,也很可恨,为他同情的同时又常常替他感到羞愧和痛心;年届半百又读这篇小说则是感想颇多,思考的问题亦颇多。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是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百年诞辰,同年十二月四日又是他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发表的六十周年。这两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都同在一年里,而且相距很近,这虽然是个偶合,但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事。在《阿Q正传》发表之后的六十年当中,这篇小说陆续不断地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受  相似文献   

3.
这年阿Q已是高二的学生了。老师说高二是很关键的一年,也是很能出成绩的一年,然而阿Q却一直在倒数10名内挣扎。而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阿Q居然考了倒数第12名,便洋洋自得起来,甚是看不起那些以前和自己一样的人,走起路也一派正统,像个好学生。“傻瓜!”有人远远地骂道,投来恶毒的白眼。阿Q只是摇着头,一副超然的样子。这样得意了一阵子又迎来了一次考试,然而这回阿Q却栽大了,把名次表倒过来看,毫不费力便可找到阿Q的名字,再往上便光秃秃的,极像班主任的脑袋。阿Q懊恼地拿着成绩单横着竖着看了几遍,终于发现这次考出历史新低的原因:那个稳…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这篇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悲剧色彩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喜剧的外形中包含了悲剧的内涵,让读者在欢笑中悲泣。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阿Q...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在他生前的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中,曾经不止一次地肯定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他热情地说:“《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①学习毛主席有关《阿Q正传》的言论,特别是其中有关阿Q的言论,对理解这篇小说塑造的阿Q典型及其现实意义,会有很大的启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节选)这篇课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  相似文献   

7.
问:对于《阿 Q 正传》节选为中学教材你有哪些看法?答: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从鲁迅的著名小说《阿 Q 正传》中,节选了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作为教材。我觉得,这在教材编选方面是一个突破,也是一个创举,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因为就我所知,在建国三十年来,还没有把《阿 Q 正传》这篇著名而比较不易理解的作品选入过中学语文教材。我还认为,这样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的检验。因为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教材。鲁迅曾经说过:拿他的作品“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现在的青年,对于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生疏的社会生活,大都觉得费解,他们对理解和欣赏《阿 Q 正传》这样的世界名著,还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三册《阿Q正传》这篇课文148页正数第五行有段文字是: 阿Q轻轻的走进了,站在赵白眼的背后,……笔者认为,这段文字中的“进”字,可能是“近”字之误,其理由:从课文脉络推断得出。在这段课文的前一个自然段里,小说写道:“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进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惊,……”这里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没有哪个文学形象的影响和地位能够超过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几十年来,我不知把先生的这篇小说翻了多少遍。阿Q的“精神胜利法”代表了中国人甚至也可说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     
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明确富有讽刺的现实主义的杰作。……阿Q的可怜形象将长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有类似阿Q的农民。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3.
在《阿Q正传》研究和评论中,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大家反复争论的阿Q是什么典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何物、从何而来,阿Q的"革命"是何性质.小说的意义何在等问题,都应以这部杰作"成因"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为重要前提.鲁迅在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写过一篇《阿Q正传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目标】1.把握阿Q的形象特征以及未庄的文化环境。2.理解阿Q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意义。3.体味鲁迅对国民性的观察与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思考。【教学过程】[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先来看看小说的结尾(PPT显示,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阿Q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尽管这最后的结局似乎仍带有喜剧意味,但无论如何,生命的消逝总是令人叹惋的。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PPT):1918年,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1921年,《阿Q正传》横空出世,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再次听到“救命”的呼声,只不过这次需要被救的对象是阿Q。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也是《阿Q正传》发表六十周年。关于《阿Q正传》,鲁迅在好些文章中谈过。一九三三年,他在一篇变换笔名写的论时事的杂文《再谈保留》中也曾顺为谈及,是这样说的:“十二年前,鲁迅作的一篇论《阿Q正传》,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这一篇杂文,原是投给《申报》副刊《自由谈》的,因为揭发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罪行,被检扣未能登出,后来收入《伪自由书》中,按原稿不加改动。因此,这篇化名文章,虽然谈的是自己的作品,却只能用别人的口吻说“大约是想……”云云,而实际是明白告诉了我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一、对《阿Q正传》的评价,迄今分歧仍大。1921年12月起,《阿Q正传》(以下简称《阿》)开始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几乎从它刚一降生,小说就轰动了文坛,震动了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争论。众所周知,在小说还只发表到一半时,茅盾断政,“《阿Q正传》虽不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不过我们也知道,茅盾的这篇题作《通信》的文字是对一个叫谭国棠的读者的答复,谭于1922年1月2日致《小说月报》记者信中说:“《晨报》上连登四期的《阿Q正传》,作者一支笔真正锋芒得很,但是又似乎是太锋芒了,稍伤真实。讽刺过…  相似文献   

17.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研究这篇不朽之作的专著,多得足以汗牛充栋.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对阿Q精神的完全否定上,各家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就此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算作一点微弱的争鸣吧!在文艺论著中,人们惯常在贬责的意义上使用“阿Q精神”这一概念.这是因为,在一般论者看来,阿Q精神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种意见对不对呢?有对的部分,但不全对.就是说,“消极,可耻”之类的形容词,用于阿Q精神的一部分,是对的;用于阿Q精神的全部,则不尽正确.结论建立在严密、翔实的科学概括上,方才无懈可击.对阿Q精神  相似文献   

18.
“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卜,愚蠢,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寄‘戏’周刊编者行”中,给阿Q形象画下的轮廓。阿Q是个思想、个性相当复杂的人物,质卜,愚蠢而又狡猾,在“阿Q正  相似文献   

19.
一、不能把作品撇在一边有人说:“阿 Q 主义的精髓,是精神胜利法。”我们很赞成这个说法,既把阿 Q 主义和精神性利法区别了开来,也揭示了精神胜利法在阿 Q 主义中所占的位置。既然这是两个范畴不等的概念,精神胜利法又在阿 Q 主义中占有重要位置,那么对阿 Q精神胜利法的成因专门作一探讨,应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以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审视阿Q,笔者发现阿Q的无意识很值得挖掘.本文以作品材料为据.从阿Q的食色本能与醉梦状态两方面对之进行阐析,以求对加深理解这一典型人物和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