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首先,阐述了“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概念,简要说明了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起源、内涵、关键技术等。然后,对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综述,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深刻总结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体系框架,指出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索引分别是工业大数据和能源大数据。基于此,对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技术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除了共同关注的通信、控制、数据分析等技术,工业互联网发展需要工业软件的支持,而能源互联网则需要攻克先进储能、智能输电等技术。最后,从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新技术驱动能源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工业互联网与能源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三方面讨论工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石油天然气矿物能源紧缺的现状,系统分析了我国矿物能源节约利用的潜力以及世界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从能源结构的合理性、消费利用的经济性等不同角度来分析我国不可再生矿物能源消费利用的途径,并以技术、经济、环境的大量实际数据资料为依据对我国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不同消费用途进行定量比较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作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替代利用,乙醇汽油替代常规汽油,煤炭液化和石油化工,煤炭、天然气发电以及天然气化工等不同消费途径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比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针对我国矿物能源资源的消费结构、替代措施、矿物能源的深加工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我国和世界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经济增长对能源供给的需求,能源生产和供给要赶上这种需求,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是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特别是矿物燃料燃烧时向大气中排放的CO2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后者,由于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20世纪末,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CO2排放国,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4%,倍受世界瞩目。 一、发展清洁能源的必要性 清洁能源,即非矿物能源,也可称为非碳能源,它在消耗时不生成CO2等有害全球环境的物质。在21世纪能…  相似文献   

4.
方建春  张宇燕  吴宛珊 《科研管理》2020,41(10):268-277
本文运用“相对价格法”研究了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中国能源市场分割状况及其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能源市场分割呈现倒U型曲线,能源调出区市场分割情况更为严重。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N型走势,能源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更低,呈现出“能源效率诅咒”。市场分割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超过97.59%的样本点表明,降低市场分割水平有利于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据此,本文认为,推进能源市场对内开放以消除市场分割,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需求侧节能措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升调出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是提升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常规能源而言的,一般是指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有丰富的来源,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对环境的污染很小,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绝大部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据专家预测,到206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用量将发展到能源总用量的50%以上,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主要部分。采用新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归纳了影响中国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的因素,并建立了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的综合影响因子。在对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的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本文强调了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非可再生能源有效供给体系,重视非可再生能源生产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确保非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可持续性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能源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勘查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相似文献   

8.
我说863     
余志 《今日科苑》2006,(1):34-34
后续能源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源等。从2010年开始,这些能源可能逐步地部分替代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9.
我国发电能源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电能源结构的科学合理与否,对国民经济的优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电力能源统计报告的分析,从能源的不同类型、储存量等诸方面,采用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发电能源结构的合理性及经济性,进而为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使用这些能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一些国家在积极寻求新的能源,出现了向月球、太空、海水、海底要能源的科研态势,把未来新能源希望寄托在月球、太空、海水、海底上。这些是需要以高科技手段获取能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各国的能源专家都致力于寻找和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除了广为人知的太阳能、潮汐能等能源外,还有许多种能源也被科学家设想为可以有效利用的“石油后”能源。  相似文献   

12.
关于开发生物质能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明 《科协论坛》2005,20(6):45-46
为了缓解我国能源短缺问题,保证能源安全.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建议国家开发生物质能,实施能源农业的重大工程。该重大工程应主要包括:沼气计划、酒精计划、秸秆能源利用计划、能源作物培育计划等。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在生物质能开发、能源作物利用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植物自身强大的生物合成能力.大规模牛产廉价能源原料,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危机。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各国的能源专家都致力于寻找和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除了广为人知的太阳能、潮汐能等能源外,还有许多种能源也被科学家设想为可以有效利用的“石油后”能源。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AHP-TOPSIS方法的辽宁省能源绿色发展评价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包括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4个一级指标及11个二级指标的省域能源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TOPSIS方法对2012—2021年辽宁省能源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能源结构对辽宁省绿色能源发展影响最大、能源效率次之、生态环境影响最小,二级指标单位GDP能耗影响最大;辽宁省绿色能源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通过实证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信息》2003,(10):14-17
自1980年以来,我国有众多研究机构开发了各类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农村能源建设。到1998年,我国农村由生物质能转换与节能技术所获得的能源约达158万吨油当量到2010年,生物质能转换技术所提供的能源,将达到1410万吨油当量。通过转换技术利用生物质能源,将获得能源、环境和经济等诸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徐新明 《百科知识》2007,(8X):30-30
现在世界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主要能源的日益消耗,煤炭将再次受到应有的重视。确立用新技术来生产洁净能源,不仅消除了造价昂贵的不利因素和障碍,而且为节能减排闯出了一条新路,液化煤技术正在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17.
可再生能源制氢与氢能动力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再生能源制氢与先进的分布式氢能动力系统相结合,可以解决可再 生能源能流密度低、不稳定、不连续、随时间、季节和气候等变化而变化等难题,是21世纪 世界能源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重点阐述了太阳能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超临 界水生物质催化气化制氢和新型氢能动力系统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西部可持续能源开发利用模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西部可持续能源开发利用模型,综合研究了西部能源需求、西部能源开发、“西能东送”、污染物排放以及水资源需求等热点问题。文章讨论了几种能源开发利用情景,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决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能源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全局性和长远性,必须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资源以及建立新型体制等多方面,对国内外因素全面分析。应充分利用现代能源技术的最新成就,着力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于未来能源系统发展趋势的新型能源体系,高度关注环境制约对我国能源发展的影响,制定国家能源发展路线图。“供给安全、环境友好、利用高效、经济可靠”应成为我国新时期能源战略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能源环境动力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能源环境动力系统的趋势及其发展潜力,介绍了一种新颖的能源环境动力系统,旨在探索可以同时解决能源与环境两个重大问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