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大组成部分.在创造性活动中,两者是交替进行,互相补充的,发散是收敛的前提和基础,收敛是发散的深化与提高. 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详细周密地设计安排好,学生只是“照方抓药”被动地实验,因而学生的思维显得单一狭窄,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遇到新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提出要求,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想,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进行收敛思维,对各种设想和可能进行比较、评价、筛选或者组合归纳,最后确定现有条件下的最佳方案,这不仅能使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收敛思维是指将众多信息引入逻辑序列之中,通过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多种思维方法,最终得出一个最佳的合乎逻辑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习题教学中加强收敛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破解能力,使学生能尽快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致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3.
现代数学论把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收敛思维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相结合作为重要的数学原则之一。数学是训练思维能力的"体操",数学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可以说是别无他代。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较多地处于收敛思维状态,收敛思维能取得认识上的进步,能巩固和扩大现有的成果。但在解决新的问题时,"循规蹈矩"的收敛思维就无能为力了。发散思维不受逻辑的"限制",其思维结果是由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而得出的"猜想""推广"。发散思维的或然性需收敛思维来验证,收敛思维的局限性由发散思维作补充,两者相互效应。  相似文献   

4.
数学创造性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一、激发兴趣和求知欲1.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而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平面内有n个点,任意两点连接成一条线段,问总共能连多少条线段时,  相似文献   

5.
陈少康 《广东教育》2007,(7):113-114
指导学生选题是研究性学习首要的一环,学生通过选题,能提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接触或初步掌握选题的方法,训练从发散到收敛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创新精神.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组织研究性学习可以按"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关系""学生与文化"四大主题开展活动.  相似文献   

6.
人的创造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但大脑的发散性加工是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发散性加工即“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 ,它强调得自一些资源的成品的变化与数量 ,还可能涉及转换” .而创造性是“一种以发散加工为核心 ,收敛加工为支持因素的 ,发散与收敛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就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而言 ,它产生于发散思维之后的收敛思维之中 .可见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竭力把自己的课堂变成赏识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场所 .本文拟在课堂中如何渗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些认识 .1…  相似文献   

7.
"两步计算式题"一课,是乘、除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教学.内容单调、机械,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诱发学生的思维.如何给这一内容添上"新"的色彩,使学生既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到新的知识,又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从数到式,一步步切入新课 采用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办法,精心设计与新课既有联系又有新意,既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有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复习训练.教学中,先出示一个数字,告诉学生把这个数字看作是一个算式的结果,口述一个算式.接着进行定向点拨,把思维的广角度收敛到只求商的除法算式这一集合范围,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向新课.  相似文献   

8.
收敛思维又称求同思维.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同“一个钱币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既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又重视收敛思维的培养。才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形式.发散思维是指为达到某一明确的目的而设想出来的几种或多种可能性以供选择的思维过程;集中思维是指对由发散性思维提出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比较,选择并集中到某一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性思维总是将上述两种思维形式交织在一起,从发散到收敛,再发散到再收敛,通过这种反复,数学教师常用解题教学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创造性.下面笔者通过几题的解题教学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正>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又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它不仅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而且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审美等综合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殊形式,如: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  相似文献   

11.
定势思维在解题中有其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本文指出,在教学中可有目的地设计例题,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以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大中专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见解而不善于思考问题。这种墨守成规的惰性思维方式,难以满足他们今后发展的需要。同时,有些专业课教材存在枯燥无味、逻辑性不强等弊端,亦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在电大、成人中专的专业课教学中,可尝试通过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证明,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由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从收敛思维到发散思维,即:“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发散思维和收…  相似文献   

13.
在化学试题中有一类关于判断气体组成的推理题.这类题有考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题型多、与实验相联系、思维容量大等特点.这类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求异、发散、收敛及逻辑推理能力,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好题型.  相似文献   

14.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主要的两种形式。这对思维形式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运用其思维方法 ,能使文章创新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写作主体要注意培养自身的发散、收敛思维能力 ,促进文章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中学物理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联,是根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知识信息,寻求信息间的必然联系,使思维聚集、收敛,从而获得一个确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程序思维过程能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提高学生的定势思维能力。一题多议、一题多变,则能诱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多途径、多方向思考,使学生善于以某一物理问题的信息源为扩散点,向不同方向探索,使得多个知识点能在具体物理问题中互相沟通与综合。 [联] 联想能拓宽视野,启发思维,多方位的纵  相似文献   

16.
刘艳 《中学教学参考》2014,(34):124-124
<正>根据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找出规律,分析地理事象的成因,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很大好处。一、探究地理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地理因果关系即地理事象与其产生原因之间的关系,有些问题可以由果究因,有些则是由因导果。通常可采用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两种模式。1.收敛式思维。由果究因宜采用收敛式思维模式,即从已知的地理事象出发探究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如,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需要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多角思维)训练,也需要进行收敛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训练。因为创造性思维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体现。通过发散思维训练,能使学生打破常规,寻求变异,从各个方向去思考和探索,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或结论。然而,通过发散思维获得的各种答案或结论,还必须借助收敛思维进行严谨的分析推理,借以鉴别正误、比较优劣,概括规律,使认识得以深化。也就是说,通过发散思维训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思维主要由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组成。这两种思维形式能从大脑贮存的已知信息中产生出新的信息。它们构成了现代教学的思维特征,是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思维的必由之路,是学生将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进行开创性工作应具备素质。本文拟就中专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发散思维进而发展创造思维,谈几点粗浅认识。一、定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源流定向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收敛思维,求同思维  相似文献   

19.
人的创造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大脑的发散性加工是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发散性加工即"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它强调得自一些资源的成品的变化与数量,还可能涉及转换". 而创造性是"一种以发散加工为核心,收敛加工为支持因素的,发散与收敛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就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而言,它产生于发散思维之后的收敛思维之中. 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力争做到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直觉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相结合;按步思维与跨越思维相结合;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