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扬子晚报》和《全国优秀作文选》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颁奖活动于2010年初在南京大学科技馆大礼堂举行,史铁生、铁凝、余秋雨、肖复兴、赵丽宏、秦文君、黄蓓佳、梁晓声、曹文轩及韩寒十位作家上榜。  相似文献   

2.
《北京晚报》消息,2015年1月4日是史铁生诞辰64周年纪念日,在北京市残疾人活动中心"怀念史铁生"朗诵活动和生命阳光文学社成立大会现场,上百位残疾人文学爱好者克服身体的不便,或坐着轮椅,或坐着摩的,或拄着拐杖,从北京城四面赶来,以朗诵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经典作品的形式纪念这位已故作家。在京的多位作家,史铁生的生前好友和多位表演、播音艺术家朱琳等都来参加了朗诵。北京市作协副  相似文献   

3.
沉重的句号     
他无法行走,却会飞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走完了他人生的58个春秋。史铁生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作家,更是励志符号。他早年饱受瘫痪折磨,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是引发了多种病症,连他自己也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其中散文《我与地坛》被节选入高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4.
由《扬子晚报》和《全国优秀作文选》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颁奖活动于2010年初在南京大学科技馆大礼堂举行,史铁生、铁凝、余秋雨、肖复兴、赵丽宏、  相似文献   

5.
<正>读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内心起伏难平。感谢史铁生,感谢他的《我与地坛》,让我在还年轻的时候,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懂得了该怎样对待生命。历经人生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难,在接受了大悲大喜之后,史铁生把对生命的思考注进了这部《我与地坛》中。与其说史铁生是作家,倒不如说他是哲人。在经历了人生的一场劫难后,在死亡还远没有到来之前,他开始了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尽管痛苦,但作者还是艰难地走了下去。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我与地坛》共七章,教材选了前两章。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文革”初期响应号召去陕西务农,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返回北京后,与母亲相依为命,经过精神上痛苦的“炼狱”,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合欢树》《命若琴弦》《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相似文献   

7.
说明:史铁生是曾在我的家乡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是我最敬佩的新时期作家之一。惊悉他病逝的消息后,我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急就一篇《他到地坛那里去了——痛悼史铁生先生》,表达对他的深深怀念,愿他在通向天国的路上一路走好!  相似文献   

8.
近日,由上海作协等单位发起组织的“百名评论家评选90年代优秀作品”的活动已揭晓,王安忆、余华、韩少功、陈忠实、史铁生、贾平凹、张炜、张承志、莫言、余秋雨等10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入围。其中有一位作家使我为之怦然心动,他使我想起了在大学期间所了解的关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还有那篇曾令我荡气回肠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史铁生(1951—),男,北京人。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之后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创作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了好几遍了,但是始终感觉一般,学生的反响一般,史铁生的文章很早就有了解,记得以前上大学时就读过《我那遥远的清平湾》。他是一位双腿瘫痪却意志坚强的作家,他的散文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上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好运设计》、《史铁生作品集》、《答自己问》等。他的散文境界阔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与精神境界的阔大相适应,他的散文在艺术形式上也颇为大气,多有创新,不雕琢不矫情,自由灵动游刃有余,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思考想像空间。有人对英文单词“LOVE”(爱)的意义作如下解释:L代表listen(聆听),O代表obligate(感恩),V代表value(尊重),E代表excuse(宽容),我认为这同样可以概括史铁生的散文特征。L聆听史铁生曾说过:“写作就是大…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我与地坛》是作家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的心血之作,积融了他十五年来对生命爱和忧的沉思与断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断地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看到生命中难以承受苦难的普遍性,也敢于在苦难中不吝前行,更把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的永恒流变中。从理解苦难到勇于生存,从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一种宏阔而恒远的境界由此洋溢在个体周围,最终成就了作家内心无限的希冀与不舍的探寻。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来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其中《我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史铁生的生活颇为坎坷。他20岁时双腿残疾,生活非常艰难。但他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并且走上文学之路。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文学功力,成为当代有影响的作家。本文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励志读书,苦练写作,终于由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 《我与地坛》诞生了,  相似文献   

14.
【阅读引言】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史铁生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生命似铁,顽强的抵抗疾病的折磨,顽强的写作。196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上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好运设计》、《史铁生作品集》、《答自己问》等。他的散文境界阔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与精神境界的阔大相适应,他的散文在艺术形式上也颇为大气,多有创新,不雕琢不矫情,自由灵动游刃有余,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思考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和方方的《风景,》都主要表达了生命。这三位作家都采用了诗性的叙述手法,以其不同的生命哲学来反馈各异的生命现象和真相。作家诗性的叙述在这三篇作品中产生让生命命题抒情化和诗意化的效果,使作品内容深刻而意蕴悠长。  相似文献   

17.
承受幸福。我们生来孤单。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这位下肢瘫痪,又身患尿毒症的作家,饱经苦难,他对生命的理解,既微观又达观。他的作品,惜墨如金。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我曾用了整整15个早读的时间全文背诵,而这却是他用15年的时间谱出的一曲生命咏叹调。史铁生离世后,民间的纪念活动不断,而《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的43位亲友不过是千万受众中的代表。多面的史铁生,不一样的感动。多少人写着写着嚎啕  相似文献   

18.
李燕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49-150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用残缺的身体,向广大读者展示出一个最为健全和完满的思想者的形象。《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中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其间所蕴含的一个人身体残缺并不能阻挡其精神世界的完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颂。本文即从史铁生的相关经历及其精神世界出发,通过对《我与地坛》一文的赏析来深入探讨"残缺中的完美"这一话题,以期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19.
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史铁生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在这个到处喧嚣的俗世红尘中显得很特别,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涌出来的,具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给人以无限的震撼。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  相似文献   

20.
韦清 《教育文汇》2014,(6):36-37
《我与地坛》收录了史铁生三十余篇散文,其中很多篇章非常耐读。我最喜欢的《我与地坛》和《想念地坛》,堪称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