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试通过感受语言美、品悟意境美、激发情感美几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2.
语文,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等诸美于一体。语文本应是最吸引学生的,可现实却相反,学生不容易感受到语文之美,普遍不喜欢学语文。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难受。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作为北宋政治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前后达44年,期间可谓宦海沉浮,历经磨难;作为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尤其被贬黄州时期,创作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分析《前赤壁赋》,从“作者矛盾痛苦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心情”入手,以哲学的角度探究苏轼的人生思想,即唯物的生死观,辩证的时空观,淡薄的名利观。  相似文献   

4.
想想苏东坡     
杨岷 《老年教育》2007,(2):20-20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正如陶渊明对晚年苏轼的影响一样。我在不如意时,常会想起东坡先生——不是想他的成就与造诣,而是想他经受的磨难和他在磨难中的言行。这样想了,自已的一颗愤懑不平的心便能慢慢回复原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提起苏东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黄州赤壁;提到黄州赤壁,人们也会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由于苏东坡与黄州赤壁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割,以至于清康熙末年的黄州知府郭朝祚一改千百年来人们惯称的黄州赤壁为“东坡赤壁”;而清人汪煦则盖棺定论:“不是当年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  相似文献   

6.
粟建林 《教师》2013,(2):117-117
文学作为中华文明千百年来文化、历史、艺术的活化石,经历了各个时代从生涩发展到成熟直至辉煌,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美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对文学亦是如此,何为美?何以美?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文学何以至美,自古以来存在潜在的血脉,无外乎:内容美、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相似文献   

7.
苏轼创作集评 苏轼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文集·自评文》)  相似文献   

8.
9.
苏轼笔法春秋、诗书人生,他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是那一份宁静淡泊的性情,那一腔飞越时空的才气,那一种超凡旷达的境界,那一身刚正挺拔的傲骨,这些都留给后世乃至世界无穷无尽最美丽的追忆和怀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不同角度剖析了苏东坡诗中无形画面,从造型、意境、透视、构图等方面,阐述了诗与绘画的密切关系。指出诗人须有画家的素养,画家须有诗人的情操,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1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他一向被称誉为宋代最伟大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其语言艺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可以用出神入化、出口成章来形容。下面给小读者介绍几则苏东坡的妙语故事。与黄庭坚互对北宋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与苏轼来往甚密。一日,他与  相似文献   

12.
朗读在"吟咏诵读"中体现课文的语言美,在"咬文嚼字"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美,在"情意冷暖"中领悟文章的意境美,在"抑扬顿挫"中产生心灵的情感美。语文朗读其实就是读"进"文本,再读"出"文本的过程,即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开始读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再把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如果搞一次"中国古代十大文学家"票选,有一个人绝对会榜上有名,他就是苏轼。如果让你说出十首中国古典诗词,你一定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有一本书——《苏东坡传》,写的就是苏轼传奇的一生,这本书为我们全面呈现了具有文人和政治家双重身份的苏轼形象。《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苏轼传记。林语堂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语丝》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倡导写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以后,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就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红牡丹》《风声鹤唳》等著作,《京华烟云》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大陆上映后有比较大的反响,林语堂也由此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中学语文教材中多为名家名篇,许多文章思想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审美因素发掘出来,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从而使感情得到升华,产生审美愉悦,由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东坡志林》卷四亭堂门下有《雪堂问潘邻老》一篇,与《苏轼文集》中的《雪堂记》内容一致,按照古人的命题惯例,即可知《雪堂问潘邻老》与《雪堂记》乃同文异名。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2007,(10):46-48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岁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用笔跌宕有致,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他的诗文、书、画名垂后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一切景语皆情语,《囚绿记》不仅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同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故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三个方面对其美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9.
臧绪琴 《教师》2014,(26):59-59
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又要使其发现和欣赏美,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能力,让学生在课文中欣赏到文字的语言美、情景刻画的意境美、表情达意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20.
马新农 《甘肃教育》2020,(3):163-163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是作者审美观点、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呈现,从形式风格到具体内容,无不蕴含着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好材料。在此,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一些方法与同行作一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