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的三个关系 有人问梁漱溟先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面对这样一个宽泛的问题,梁漱溟先生说道:人的一生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而且这个顺序不能错。第一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其次是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的是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什么?     
记得梁漱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他说人这一生总要解决三个关系:首先顺序是不能错的,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不附势,不妥协,不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1941年,梁漱溟在香港创办《光明日报》。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梁漱溟等人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他在前期提出了以欲望为基础的中道说,对人生取一种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态度,既不否认人的欲望,亦不任其放纵泛滥,提倡一种以欲望调和为原则的合理的人生观。冯友兰在早期还对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说"既有吸收,也有批评。两人虽然都承认欲望对人生的作用,但梁漱溟以消灭欲望为人生之最终目的,而冯友兰以欲望的持中调和为人生之理想。  相似文献   

5.
修炼     
梁漱溟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叫嚣街头的无赖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先生认为,在历史上有真假孔子之分:为了发现“孔子之真”,梁漱溟先生采用了多种解释方法,例如归整法,本体诠释的方法,基于心理事实探究伦理价值的方法,等等。然而,梁漱溟先生最终未能解决带着“前理解”去找“真孔子”的悖论。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的直爽张中行先生写了《梁漱溟先生》一文,写得十分有趣,言梁先生也属于歪打正着,因受压而名气反而增长的人。他记录了与梁先生的一次交往。他早年有重要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我和他只通过一次信,是1940年后期,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当然要约请北大讲佛学的前辈写文章,于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全面评价梁漱溟先生、促进对中国心理学史薄弱环节的研究、推动心理学本土化三个方面确立了作为20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本土心理学中的地位;揭示梁漱溟 "从心性论到心理学"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进程;阐释了他对心理学本土化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清白的良心     
梁漱溟说:"人一辈子要解决好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好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好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人终其一生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他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自己,说服自己,波澜不惊地适应和改变世界,解决好"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你就是自己最终的老师。以"我"为师具有稳定而恒久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自己随时可以调节自我状态:成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果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不战而胜。  相似文献   

11.
<正>梁漱溟一生研究人为什么活着这样一个深奥的人生哲学课题。最终,他得出结论:"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关系。首先是,人和物的关系;再次是,人和人的关系;最后是,人和内心的关系。"他研究这个课题,与他的父亲有关。1918年11月7日,父亲60岁生日前夕,问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的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父亲说罢离家,三天后,自沉  相似文献   

12.
慧语     
人一辈子要解决三个关系,顺序不能错.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与乡村建设运动●郭祥增卢伟梁漱溟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于30年代在山东省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可算个创举,令人瞩目。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1893年生于北京。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举人或进士,也都做过清廷的...  相似文献   

14.
刘心武先生围绕着“错过”这个话题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概括起来有三点:错过是人生的常态;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要把握人生的关键处。可以说这是有一定人生高度的三个见解。同时这三个见解是递进的三个层次:“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要习惯和品味错过”则上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了;“要把握人生的关键处”是一种升华,在全文中具有结论性意义。(摘自《三槐堂教育博客》)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6.
<正>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说:“人生存有性质不同的三大问题,一是人对物的问题;二是人对人的问题;三是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拷问自我存在的终极问题。于我而言,这三个问题也可以看作职业成长中的三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像不期而遇的“风”,将我吹向远方。借课改创变之风2003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回到了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小镇,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那一年,我被安排教六年级,  相似文献   

17.
情志教育是与知识教育根本不同的一种教育。与知识教育相比,梁漱溟认为情志教育更是根本的,其目的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梁漱溟把情志看作生活本身,把情志教育看作对生活的调顺和培养。梁漱溟的情志教育主要包含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梁漱溟通过对情志教育之论述,向现代教育提出了相当重要的课题,同时提供了重要的解答思路。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的道德人生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是文化的也是哲学的,是古典的也是近现代的,具有个体与社会相融生的群己二维主线,哲学致思的文化路径以及阳刚乾动、奋往前行的价值内核等特质。梁漱溟的道德人生启示我们,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加以思考:道德的实效性及其哲学维度的理论自洽;儒家道德思想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个体道德困境自我突破所应具备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先生乡村教育主张主要包括:乡村建设是改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路,而乡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根本手段;乡村教育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和人格陶冶及普设乡农学校,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实现乡村自救等。重温梁漱溟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能给我国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先生曾述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谓“逐求”。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二谓“厌离”.感觉人生之苦而产生厌离人世的态度:三谓“郑重”.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的发展。逐求-厌离-郑重,若能经历逐求和厌离而跨入郑重,即为人生之化境。回顾自己20年语文教学之路.余校长说.可谓一路逐求,却从来“厌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