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山羊兹拉特     
鲁文决定卖掉山羊兹批特。他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赶到镇上交给屠夫费夫尔。阿隆知道把山羊交给屠夫费夫尔准没好事,但是他又不敢违抗父命。阿隆的母亲听说要卖掉山羊,伤心得哭了。阿隆的妹妹安娜和密丽安也放声大哭。阿隆穿上棉夹克,戴上有耳套的帽子,在山羊兹拉特的脖子上拴了根绳子,  相似文献   

2.
《山羊兹拉特》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的著名短篇小说,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将其选编入第七单元"情感"专题.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教材配套教参提供了这样的解读:"小说的时代背景模糊,大概作者也正是要借助这种背景不明确的写作,描摹出入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它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的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以"大概""可能"之类含糊的词语进行概括,显然暗示了表述者对该主旨的弹性把握.那么.人与动物之间的"亲情"是"物质匮乏的世界里""温情的慰藉",是不是作者通过本文想要传达的唯一主题呢?  相似文献   

3.
山羊兹拉特     
往年光明节,从村里到镇上的路总是冰雪覆盖。但是这年冬天天气却很暖和,光明节快要到了,还没有下过雪。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农民们担心,由于干旱,冬粮收成准不会好。  相似文献   

4.
山羊兹拉特     
美辛格 《小读者》2013,(1):54-56
作者简介: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04年,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辛格一生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剧本、16本儿童故事集。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悲悯情怀是指人类对外界、他人或生命慈悲怜悯的情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因为悲悯,我们与  相似文献   

6.
阅读小说是一种美妙而丰富的体验.如果像论说文那样使鲜明的主题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就会显得无趣。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两位哲人都认为艺术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由形象来传达。小说也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特点】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教学"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内容比较浅显、学生较有学习兴趣的文本。自主教学,笔者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变换角色,以"小老师"的身份,按照一定的准则,自主设计出教学方案,以"教"促"学","由基于教师教的学转变为基于学生教自己的学"(王尚文语)。该  相似文献   

8.
从情节设置和叙事留白入手,分析辛格短篇小说《山羊兹拉特》的主旨。小说看似表现了在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的亲情状态,实则昭示了作者对于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的忧虑,提出了抛却物欲重建精神基础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的《山羊兹拉特》是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外国小说欣赏》(选修)中的一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只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的故事:为了应付家里应有的开支,硝皮匠勒文决定把老山羊兹拉特卖给城里的屠夫。勒文的大儿子阿隆牵着兹拉特上了路,岂料途中下起了大雪,阿隆和兹拉特迷了路,侥幸躲避于一个被雪覆盖的干草堆。  相似文献   

10.
【案例背景】 《山羊兹拉特》是《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以“情感”为话题的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1.
这里的浅显类小说指的是情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人物描写不大复杂,主旨也容易为一般学生所理解的小说,像《清兵卫》《丹柯》《牲畜林》《山羊兹拉特》等。教学这类小说,许多教师都觉得没什么可教,教学中往往作简单化处理,或简单地梳理一下情节,分析几句人物形象,概括一下主旨,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2.
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作品取题广泛,大多涉及家庭、爱情、道德、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其作品中,他常巧妙借助一系列意蕴丰富的动物形象,深入探讨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犀利地直面社会问题。从生态理论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阿尔比的代表作《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最典型的动物形象——山羊,以揭示其蕴含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探讨作者通过作品所展现的人类生存状态,从而深入发掘出阿尔比借助山羊原型隐含在作品中的对人类生态文明日益恶化的担忧以及对生态和谐的期望。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文学著作,作品洋溢着不凡的艺术魅力。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诗意的语言、深刻隽永的思想主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新颖别致的叙事结构是这部作品不朽艺术魅力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经典叙事学认为,《都柏林人》的叙事在故事层面,如人物、环境、情节的设置都具有传统小说特点。但在传统叙事结构掩藏下,它还存在着叙事逻辑层面断裂特点,构成了双重叙事结构。双重叙事结构的对比衍生出强烈的现实矛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5.
王春花 《中学教育》2008,(11):62-63
本文试图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通过主人公心理和语言的变化领略人物的性格特点,体悟契诃夫小说《小职员之死》的魅力。小说主旨的发掘与提炼,思路的把握与拓展,语言的品味,艺术特色的总结都将随情节围绕人物性格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6.
朱岩 《黑河教育》2010,(8):43-4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绘画中能较好地表现动物的形象和动物母子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迁移出语文、音乐、思品学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绘画热情,拓展他们的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爱护自然的教育以及母爱教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在你们的语文书就有一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什么?生:小蝌蚪和它的妈妈感情很好。师:对,表现了它们的母子情深。这节美术课的课题就  相似文献   

17.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这一人物形象在学术界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是采桑女,有人认为是封建贵妇。笔者认为美丽坚贞、不慕荣华、不畏权势、勇敢机智的秦罗敷不管其身份如何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一虚构的人物是作者道德与情感主题矛盾的产物。这一人物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初步透露出人的觉醒的曙光,为情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这一人物形象在学术界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是采桑女,有人认为是封建贵妇。笔者认为美丽坚贞、不慕荣华、不畏权势、勇敢机智的秦罗敷不管其身份如何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一虚构的人物是作者道德与情感主题矛盾的产物。这一人物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初步透露出人的觉醒的曙光,为情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汪曾祺小说《受戒》运用全知与受限制交替的叙事视角、介于讲述与显示之间的叙事方式、顺叙中见穿插的叙事顺序、平淡而诗意的叙事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氛围,从而促成了汪曾淇晚年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0.
江慧 《教师》2013,(17):122-123
王玫通过《雷雨》这部文学名著,表现出了当今社会的普遍情感。在整个舞剧中编导仅凭着自己对爱的理解,利用熟练的编舞技巧将整个故事以及辛酸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每个观众面前。一段又一段的双人舞将观众一步步带进他们的故事,随着他们的情感变化观众的心情也在不停地转换着,是什么牵动着我们?是舞者精湛的舞蹈功底?是故事情节?还是他们的情感?也许只有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才有足够的力量钻进我们个人的心里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