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再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创设问题情景也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创设问题情景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习的创造性源于问题的解决,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探索,才会有表达的欲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使知识在情感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相似文献   

3.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学问是什么意思?学,就是学习问题,学怎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我着重从观察、实践、自学等方面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揭题提问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一  相似文献   

5.
李娟 《安徽教育论坛》2004,(1):54-54,46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有创新,才会有发展”。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质疑的方式有:向书本问、向老师问、向学生问。明确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学习探索的动力,才会坚持不懈地做各种尝试,这是取得成功的开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利用每一个着力点,培养和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做开聪启智的良师。  相似文献   

7.
黄冰 《教育导刊》2001,(23):46-46
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地探索,敏锐地观察,主动地提出问题,努力地改进学习方法,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因此,我们应让情趣贯穿数学课堂,使学生沉醉于这充满智慧的乐园中。  相似文献   

8.
熊仁明  秦丽 《地理教育》2013,(Z2):11-11
一、课堂提问的教学功能1.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产生认知需要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源泉,而这一需要是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实现的。当学生对某一地理事物、现象和过程感到新奇时,才会有愿望以一种愉悦积极的心态去探索。问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其原有的认知产生距离,形成矛盾,激发学生解决矛盾和认知冲突的愿望和行为如在讲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有感情的朗诵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继而让同学们评价这句古诗是否符合地理规律,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了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放飞学生的天性,教会学生主动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笔者得出一个粗浅的结论:有了问题才会有进步,有了问题才会有发展。同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相同的道理,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需要问题的刺激,其智力的发展也同样需要问题的推动。下面对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和小学生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展开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的需要。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课堂。那么,怎样在课堂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3.
陈桂玲 《山东教育》2002,(34):46-46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但是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不仅给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我问学生:“看了这句话后,你们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举手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为什…  相似文献   

14.
邹大刘 《考试周刊》2012,(63):84-84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摆在重要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数学课一般是较枯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有意义、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想解决但靠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以疑激趣。学生只有产生了求知的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问题才会有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提倡小学数学学习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只有有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才会有自己的疑惑,才能有合作交流的愿望和素材。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搭建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展示各自不同的风采,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思考、探索,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向上、乐于进取的良好学习心态,促进心理缝康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3,(A5):61-62
<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19.
徐华芳 《小学校长》2006,(6):26-26,22
品德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品德教育便走向枯竭与僵化。因此,品德教育必须和学生的生活需要,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缺乏生活需要的品德教育注定是被动的、消极的、痛苦的。走向学生的现实生活,走向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是品德教育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的统一,才会使品德与生活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相似文献   

20.
陈德文 《河北教育》2009,(10):43-44
新课程理念中很注重“过程”,其含义本人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知识的发现、探索过程;二是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知识的发现、探索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从何而来、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这样在学习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学生才会真正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才会有感官、心理、情感上的诸多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