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猝死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某些优秀运动员的猝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给竞技运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着重分析了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主要病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于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而言,运动性猝死是近年来运动场上接连发生的意外事故之一,也是运动医学领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病原因与及预防措施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运动员或体育爱好者参与运动时预防发生运动性意外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剧烈的运动中猝死称“运动猝死”,近年世界各国常有发生:美国著名排球运动员海曼,中国篮球运动员韩朋山及排球运动员朱刚均遭逢“运动猝死”。  相似文献   

4.
常常是在运动场上 ,一些青少年突然倒下再也没起来。导致他们猝死的是肥厚性心肌病 ,它往往没有前驱症状 ,所以很少能早期发现。肥厚性心肌病以心肌增厚为特征 ,有时肥厚的心肌可堵住主动脉通路而导致猝死。此疾发病原因不详 ,但一半以上与遗传有关。身强力壮的青少年 ,特别是运动员 ,常常是此疾的受害者。因为运动时心脏运转加快 ,常常易使原本已增厚的心肌不堪重负而导致猝死。此疾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 /5 0 0 ,但不总是致命的 ,一般有三种类型 :1 )仅有轻微的心肌肥厚表现 ;2 )有发生心力衰竭的倾向 ;3)有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肥厚性心…  相似文献   

5.
运动与心脏猝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特别是一些优秀运动员的猝死常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给开展体育运动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约 80 %左右的病例是由心脏疾患引起 ,为此本文分析了心源性运动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运动性猝死预防及筛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筛查策略,对运动员赛前或成为职业运动员前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检测一些潜在、高危的心血管疾病运动员,建议停止比赛,接受治疗,对于预防运动猝死是极其有用的.目前,主要有两种筛查策略:12项基本情况调查;个人病史,体格检查和12导联的心电图检查.但这两种筛查策略均存在局限性.因此,寻求一个更为特异和有效的筛查策略,探讨运动诱发猝死相关机制,寻找致病基因型、表型和猝死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猝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在体育场上发生的一系列运动性猝死事件震撼了国际体坛,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运动性猝死的大量文献后发现,猝死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30岁以下为高峰,死亡原因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脑源性猝死在运动也时有发生.针对我国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运动后猝死的发生多由于心脏疾患的突然加重,如我国著名兰球运动员韩朋山死于暴发性心肌炎,世界女排第一扣球手海曼死于马尔凡综合症,在海曼去世后又有一名日本教练和一名运动员因心脏病突然暴发而猝死。运动后猝死多突然发生,来不及抢救,往往不能留下证实死因的医学依据,只有从尸体解剖中发现真正的病因。运动后猝死己  相似文献   

9.
高原  郝英  朱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51-653,656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和体育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它给开展体育运动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依据运动猝死的定义,对华中地区收集的38例运动猝死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猝死者平均年龄28.8±16.7岁,年龄范围13~72岁,其中30岁以下21例.猝死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死亡原因以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脑源性猝死在运动中时有发生.文章分析了运动猝死发生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规律,对我国2000年到2007年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案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运动猝死案例103例,涉及23个省(市).调查发现,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具有以下规律:男性运动猝死人群明显高于女性;运动猝死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和50岁年龄段为主,呈典型"马鞍型",主要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运动猝死项目主要为跑步、足球、篮球等项目,项目猝死的危险性与运动强度和量有关,通常高强度、大运动量、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猝死风险较高.我国大众健身人群一天中运动猝死发生高峰是早晨;一年中运动猝死高峰月份为3月和11月,其次是7月.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病因以心源性猝死最多,其次是脑源性猝死.根据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规律,提出了今后运动猝死预防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方法,系统梳理和总结运动前心血管筛查领域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土研究和国情为我国运动前心血管筛查方案的设计和运动猝死预防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运动前心血管筛查一般通过家族史、个人病史、体格检查和安静心电图对运动员或锻炼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进行评估,从而筛查高风险个体,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是运动猝死一级预防的国际主流方法。尽管对筛查方案的一些细节仍有争议,但2017年各国学者联合发布的运动员心电图解读国际标准专家共识大幅提升了安静心电图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纳入安静心电图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方案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各大国际体育组织所接受。建议通过制订运动猝死登记制度,建立系统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体系和方法,加强新兴安全筛查方法和技术研究,从而改进我国的运动前心血管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部分高校为防止运动性猝死事件的发生而取消长跑运动是否合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分类、及分布特点的研究,发现运动性猝死的人群涉及范围广,其中大学生猝死率显著增高。针对运动猝死的案例,作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从运动生理学角度阐述长期坚持长跑运动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呼吁高校不能因噎废食而取消长跑运动,建议高校建立有效合理的预防机制,从根本上预防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运动员猝死(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新近国内外有关运动员猝死的文献和病因学研究及病例报告。针对青年运动员和中老年运动者因运动诱发的猝死,分析引起猝死的各种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及ECG 异常等高危因子,探讨运动猝死的危险性、可能的预防手段和测试方法及对运动员评价的标准,为深入研究运动与猝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让运动员在不同的阶段取得不断的进步,既使发展阶段和停滞阶段相互交错,但总趋势是向前的.训练的作用就在于使上升阶段比停滞阶段保持得更长久,而在上升阶段采用恰当的变速练习可以使运动员更快地达到训练的顶峰.实事上,选择正确的训练方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运动成绩的提高包含许多因素,涉及许多方面,训练中很少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随着人们对运动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于变速练习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5.
旺堆 《西藏体育》2005,(2):30-31
前言:在运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用于促进运动训练调整和改善运动员心理情感状态,尽快消除运动员疲劳,帮助提高运动成绩,预防运动伤病的发生,康复运动伤病的按摩,是现代训练学内容之一,其对象是运动员。  相似文献   

16.
到目前为止,死于心脏病的著名运动员包括俄罗斯滑冰冠军格林科夫、美国游泳运动员门顿、篮球运动员丹尼尔斯和排球女明星海曼。目前,美国猝死于运动场上的运动员还没有一个全国性数字,但体育医学估计,高中年龄的运动员中约为10万至30万分之一,其中男性高于女性。据美国医学界分析,在年轻运动员中,造成猝死的有几种先天性心脏疾病,其中左心房肥大是头号杀手,三分之一的运动员因其猝死。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发病前一般没有预兆。其次,是先天性冠状动脉疾病,它引发的猝死多发生在篮球、橄榄球等运动员身上。在年龄较大的运动员中,猝死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人数是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在慢  相似文献   

17.
运动猝死是近年来高校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运动性猝死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探讨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原因及其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分析发生于2001年至2011年的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47例案例;采用列表排列法,通过对大学生运动猝死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可控性的专家调查评判,对大学生运动猝死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人群分布表现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大一学生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年级的学生;发生的运动项目主要集中在长跑、篮球、足球和新生军训,并与体育测试和球类比赛两类运动性质明显相关;发生的季节和时间节律主要为春秋两季和下午。同时,对大学生运动猝死进行风险识别,建立了由三级指标构成的我国大学生运动猝死风险指标体系,评估和预警大学运动猝死风险。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低氧训练是利用低氧仪在平原条件下模拟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低氧环境,对运动员进行间歇性(脉冲式)的低氧刺激,以提高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和抗缺氧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20世纪90年代由俄罗斯逐渐传到其他国家,并应用到运动训练中.但是间歇性低氧训练实践一直存在争议:多数受试者的运动水平并不高,或者并没有设对照组,真正运用到优秀运动员并设有对照组的研究并不多,还有一些研究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不能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低,进展迅速,其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多发在30~60岁,男性多于女性,运动性猝死大多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性猝死,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对运动性猝死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