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范农爱对鲁迅的称呼《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这是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回忆文”(《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文中的人物,人事关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文中写范爱农对作者的称呼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文中写道:“直到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2.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3.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4.
《朝花夕拾》是一部温暖的书。我喜欢先生的文字背后深蕴的思想,先生思想之刀锋利得可一刀致死。然而我也爱《朝花夕拾》,我从这部书中读出温暖,以及温暖中透着的温情。先生的文笔一向以冷峻犀利著称,而《朝花夕拾》却一反这样的风格。作为斗士的先生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态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它构成了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意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据先生自己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而郭沫若先生评价这本集子道“: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我始终觉得先生…  相似文献   

5.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0篇散文,原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上,大多是鲁迅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涵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涵深远,既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6.
一、《朝花夕拾》人情美的宏观考察我们探索和论述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人情美问题,也如研究其它文学和美学课题一样,先应作一番宏观的综合考察。鲁迅全部作品中,无不呈现着丰赡多采,风格特异的人情美,但因内容和文体有别而各显示着不同的感情侧面。所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如果说,鲁迅小说中包孕着的常是哀情,杂文中喷射着的多为怒情,则《朝花夕拾》,由其直抒胸臆的散文文体和“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自身生活经历题材,它倾泻着的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组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鲁迅的《朝花夕拾》较完整的反映了他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主要社会经历,其中大部分篇目写的是童年时期的生活.与单纯的回忆性散文不同,《朝花夕拾》常将生活习俗的描述与文化反思社会批判有机地融为一体,行文幽默,意味深长,构成了一个童趣、理趣、谐趣相统一的充满情趣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李超 《现代语文》2007,(2):116-116
《朝花夕拾》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溢着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着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正是由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在长妈妈病逝多年之后,早已逝去孩童天真的鲁迅发出了他那特有的生命的祈祷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是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在内的十篇回忆片断,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书屋》)中所描述的那位塾师,应该怎样评价?鲁迅对他究竟是什么态度?这两个问题,当然主要应通过对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来解决。但是,关于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史料以及鲁迅和他之间长期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弄清这些问题的重要依据。方伯荣同志认为这位塾师是“典型化的人物,决非原三味书屋鲁迅读书时的那位寿老先生”,事实恐怕并非如此。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明确指出,这些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是在颠簸流离的“纷扰”间书写的“闲静”的回忆。散文回溯人生历程,充满生趣,真切自然,将从童年到青年成长阶段经历的人与事娓娓到来。《朝花夕拾》多篇散文被选入小学、中学语文教材的事实,使得《朝花夕拾》从未脱离鲁迅研究者的研究视线,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不过,《朝花夕拾》研究的学术成果多为学术论文,仅有的几部学术著作也倾向于单篇导读,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朝花夕拾》的综合研究专著。近期王吉鹏、王鹤舒著的《〈朝花夕拾〉论稿》(中国窗口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从《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文体特色、  相似文献   

12.
梁蓓 《读写月报》2023,(8):15-18
<正>《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以细腻的文字、温情的回忆、理性的批判而被奉为永远的经典之作。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入选部编版教材,《朝花夕拾》被列为初中部编版教材的第一部必读名著,其地位与重要性可见。除去《小引》和《后记》,《朝花夕拾》由十篇独立的散文构成。虽然独立,但是它们不是无序存在的,而是整装在作品集中。引导学生从“单篇”的阅读中发现“整本”的奥秘,对于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主旨、意图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的内在叙事节奏?如何实现从“单篇”向“整本”的跨越式阅读?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3.
《离骚》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一句之“反顾”,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哀一是。现略举几家异说如下:王逸《楚辞章句》曰:“……故忽反顾而去。”洪兴祖《楚辞补注》曰:“言虽已回车反顾,而犹未能顿忘此世,故复反顾,而将往观四方绝远之国。”王瑗《楚辞集解》、《楚辞蒙引》曰:“反顾者,回首而视也。”余萧客《文选纪闻》曰:“灵均才为世出,忧在生民……忽忽不忘此念。反顾,犹言转计。”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是一双重否定句,起笔突兀,不同凡响,其含义深刻,它在文章中起多种作用。 一、引起悬念,衔前接后“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藤野先生》起句为什么要这样没头没脑地开头?翻开《朝花夕拾》就会明白这句话原是承上而来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回忆,10篇散文是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的。虽各自独立成篇,但又前后勾  相似文献   

15.
《朝花夕拾》和鲁迅的后期杂文一样,处处充满辩证艺术。这是一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带有自叙色彩。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他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部世界,使平凡的材料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现实性、情绪性与象征性,使文章蕴含丰厚,主题呈多向性。他善于以洒脱不羁、变幻多端和行云流水般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简洁深刻、浓淡相宜的画图。材料安排有详有略,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在《藤野先生》一文里,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与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写于1926年的《藤野先生》与其他几篇散文作品原来的总题称《旧事重提》。1927年5月在广州编成集子时,改称《朝花夕拾》。关于这  相似文献   

17.
阿长赠《山海经》时文章笔调由“抑”转“扬”的变化,是《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的关键转折。本文通过联读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从成长中绘图“嗜好”的启蒙和发展、反思中对儿童教育的批判与认同、回望间个体记忆的“幻化”与再造三个方面阐述此处转折产生的原因,在整部作品集的视野中赋予《阿长与<山海经>》更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收入散文十篇,小引和后记各一篇。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名为《旧事重提》。这十篇散文记录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片断,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作为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来读。这本散文集能够传之后世、历久弥新,除了上述情况而外,和作品的高度的艺术美是分不开的。一、情思隽永含蓄,使文意深刻有力《朝花夕拾》反对封建主义和其他黑暗势力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是通过对往事的回忆,通过那娓娓道来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用意深而笔调平和,这使得《朝花夕拾》具有含蓄蕴藉…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是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文十篇”里的一篇。鲁迅所说的“回忆文”,就是《朝花夕拾》这个集子,它原来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这十篇回忆性散文不是为回忆而回忆的,而是为现在而记叙的,是为了更好地投入战斗而创作的。当时,北京段祺瑞反动政府大规模地镇压爱国请愿的革命青年和人民群众,鲁迅自身也受到反动政府的通辑。这时候,鲁迅的民主主义思想更激进了,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