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参照童老师的教学,教《影子》时,把光+挡光物体→影子”这条板书修改成“光(?)挡光物体→影子”的形式,即在图示上作出一点修改,现略谈自己以下三点感受: 首先是后者能与前者一样表示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光和挡光物体,学生可以从图示中直接得出影子产  相似文献   

2.
《影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影子》□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十校沈丽本课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光、挡光物体,并知道随着发光物体的移动,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发生变化。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影子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很感兴趣,影...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要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教学要研究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比较,如果差距不大,教师可直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认为差距大,教师要给学生一些铺垫,或让学生先讨论一下;老师也可以用实物或设计实验让学生做比较。例如“影子”一课,在研究影子产生条件时,一年级学生对“挡光物体”这个词接受起来较困难,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  相似文献   

4.
一、在情境中导入我们都知道,人的思维活动不是随便产生的,必须借助于自然环境的刺激作用,如果教师能用游戏、小魔术、实验、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就会在观察到现象和事物时油然产生接近自然的心理。如:教学《影子》时,教师用投影仪投放出小狗、小猫、鸽子等手影,让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探究有关影子的“学问”;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做了一个热水小喷泉的实验,紧接着教师引导问:是什么原因使水如喷泉般的喷射出来的呢?这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二、在实践中认识学生在情境之中产生的问题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5.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液体对物体向下的压力。因为以往没有较好的实验来显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所以,许多初中学生对浮力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易理解,形成了一个教学难点。本文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它能直观明了地显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能帮助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1 实验器材 (1)大号透明、无色的塑料饮料瓶一个,把瓶的上部截去,使它成为直口瓶。 (2)彩色乒乓球一个,1000毫升的盛水烧杯两个。 (3)小号透明、无色塑料饮料瓶一个,把瓶底和瓶颈的一部分截去,使瓶颈截口处的直径略小于乒乓球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与你朝夕相伴的忠心朋友,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他总是悄悄地跟着你,不管你愿意与否,他注定伴随你一生一世。那么这位常常被我们忘却的朋友是谁呢?细心的人就会脱口而出:“影子”。是的,影子。那么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对影子的研究有无实际意义呢?看完以下的叙述,你就会对影子有更多的了解。由于光在同一种物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它只能够在透明物体中传播。这样,射向不透明物体的光被物体挡住,这样就在物体背光的那一边形成了影子。  相似文献   

7.
一、教学设计说明《影子》这一课是在儿童认识了东、西、南、北方向后学习的。课文安排从做手影游戏开始,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对比,指导儿童认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然后,通过儿童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最后,让儿童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儿童认识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和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认识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因为儿童经常在阳光下或灯光下看到自己身体的影子,所以,本课教学拟从室外观察自己的影子开  相似文献   

8.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这一概念时,学生总是把力和力气混为一谈,认为力就是力气或力气大力就大,力是由一个物体产生的等等,而很难接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用实验,因为在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做实验就分明”。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实验和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找一张光滑而略带韧性的纸条,老师只抓牢纸条的上端,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班里谁是大力士?同学们自然会推举一位班里高大的男同学。老师就可问这位大力士:你能用指…  相似文献   

9.
我们站在阳光下,会在地面上形成影子.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的背后形成光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这个黑暗的区域就是影子.那么做手术用的无影灯有没有影子呢?  相似文献   

10.
小学自然第二册《影子》一课 ,主要要求学生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影子的方向及长短变化。在讲授这节课时 ,我的作法是 :一、游戏激趣创情境 ,引出疑问导入新课为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打开投影机 ,给学生表演了几种手影 ,学生看后 ,都争着要前来表演 ,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影子”这一自然现象上来。出示课题后 ,引导学生思考 :影子有很多秘密 ,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 ,我将本课仅有两个问题 ,“怎样才有影子 ?”“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出示。这样 ,让学生带着疑问探求新知。二、以实验启发思维 ,学…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二册《影子》这一课是在儿童认识了东、西、南、北方向后学习的。课文安排从做手影游戏开始,最后让儿童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是怎样变化的。如果把本课的教学同方向的认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上作点变动,我想教育的意义会更丰富,所以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以室外观察自己的影子开始,初步感知影子的形成条件。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标杆(竹杆或木棍)的影子,为儿童观察阳光下的物体影子在一天  相似文献   

12.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铁力市教师进修学校何玉芹教学目的:1.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难点:利用反证法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进行验证。教具:...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这一概念时,学生总是把力和力气混为一谈,认为力就是力气或力气大力就大,力是由一个物体产生的等等,而很难接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用实验,因为在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做实验就分明”。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实验和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5.
胡旭 《中学理科》2006,(9):34-34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力”这一概念时,学生总是把力和力气混为一谈,认为力就是力气,或力气大,力就大,力是由一个物体产生的等等,很难接受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在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借助实验,因为在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做实验就分明”。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实验和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听过三位教师执教同一内容的课,课题都是“钟表的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采用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  相似文献   

17.
自由落体运动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集中表现在:1.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上,如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越慢”;2.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上.如自由落体为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那如何突破这两个难点呢?对于第1点,可以结合牛顿管实验来讲解.但对于第2点就难于讲清楚了,尽管课本引人了物体下落的频闪照片,但是学生并不理解频闪照片是怎么一回事,这不仅不利于把问题讲明白反而会引入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一知识更为困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学生学好"浮力"的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初学物理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学好这一知识更为困难。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对学生学好“浮力”的知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至关重要。为了能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水彩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怎样教学水彩画呢?我想谈几点初步体会。其一,加强对色彩的观察与认识。教学水彩画,总的来说,在学生使用色彩作画之前,就要讲清色彩的基本知识。这就是从原理上讲明物体色彩产生于光与物体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