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翠华 《中学生物学》2011,27(10):51-53
在《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观察,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而统计数据,建构数学模型,绘制变化曲线。如何使用血球计数板和进行菌体计数是该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建议教  相似文献   

2.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由于本活动耗时长,对学生能力要求高,在实际教学中很少实施该实验教学。本文报告了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的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1教学目标①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能恰当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②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实验器材解决实验问题;③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④解释种群数  相似文献   

3.
陈鹏 《中学生物学》2009,25(8):58-59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内容中,教材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一定条件下某一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设置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在这部分内容中涉及到了血球计数板(2 mm×2 mm)这一中学师生普遍比较陌生的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4.
崔彬彬 《林区教学》2020,(11):115-117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增长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探究实验,是课程标准要求中的重要部分。旨在引导学生尝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数量模型,以此探索酵母菌种群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总结出以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王孝娟 《成才之路》2013,(20):66-66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是为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两个重点打基础的,但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要求是"列举种群的特征"。本节主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以  相似文献   

6.
在“种群增长方式”一节教学中,以“芜萍种群数量的变化”为情境展开教学。通过参与设计实验、合作建立模型、系列问题推动,帮助学生深度掌握模型应用,理解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生物新课标模块三活动建议中的一个实验,实验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显微镜操作技能,及进行一周乃至数周的耐心观察,并了解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实验的开放性虽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但在实践中也导致了实验目标的把握偏差,致使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后,实验目标达成效益很低。基于上述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材]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加选修)物 理第二册第十五章第二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 ·会用公式F=BIL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磁感应强度"的引入过程,获得探究  相似文献   

9.
全国新编高中《生物》(试验本)(必修)教材中,对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是这样叙述的。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该种群每年的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 N2=N1·λ=N0·λ2;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t=N0·λt。我认为表达欠妥,学生不易理解。根据高二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这样表达: (1)如果种群是世代重叠的;种…  相似文献   

10.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3上的一个探究实验.不少学校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而没有让学生动手实践,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和学生做题巩固,导致学生在做这类试题时失分较多.实际上该实验所涉及的实验材料新,操作事项多,仅靠教师纸上谈兵式的讲解是无法达到实验要求的.笔者在多次操作该实验后总结出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给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1设计思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第四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第1节的内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要求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求教师按"应用水平"进行教学。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高中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其中有这样的思考题:"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防止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不均匀。但是酵母菌在培养液中究竟是怎样分布的呢?上层多还是下层多?这个问题产生于学生,在教师之中也讨论过,始终存在2种看法:第1种看法认为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课程实施中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物理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很赞同这一理念,我也在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也经常阅读探究式教学案例,但总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我打算在合适的时机也尝试一下探究式教学。经过两次大胆地尝试,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1两次探究式教学的尝试记得去年上公开课,内容是“楞次定律”,我在阅读课本内容后,觉得该节内容比较适合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发现判定感应电流…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的第六节,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必修二第七章第六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属于探究实验,该实验探究是对功、弹力做功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和应用,给学生增加探究与体验的机会,以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探究发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同时又是为后面学习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作好知识和思维上的铺垫。因此,为了能够处理好该节内容,在进行实验设计时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材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学习种群的核心内容,重点是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含义和变化规律,并借此学习掌握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本节教学涉及数学知识,同时不同环境下的种群增长各具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抽象复杂,学生很难准确深入理解曲线变化规律和原因。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7.
正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中引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奠定认知基础。通过该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能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  相似文献   

18.
张昊 《生物学教学》2010,35(10):30-32
本文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几个细节作了阐释,这些细节对实验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七章的第六节,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想是: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例子,引人问题,科学猜想,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出结论.  相似文献   

20.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7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第6节内容.教材安排此节的意图是,通过实验探究,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功,与物体获得速度的关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为下一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论推导奠定一个认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动能定理后能比较深刻地认识到动能定理不仅在恒力做功的条件下成立,在变力做功的条件下也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