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旨在说明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关系。文中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特点及“晚期资本主义”概念的意义 ;说明晚期资本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源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泛文化思潮 ,它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渊源及其对美学的影响袁义江,盛凌振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而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的流行。从根本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只是文学艺术的思潮,更主要的是反映了...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伴随着后现代工业社会时代产生的文化理论和艺术思想,孕育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胚胎之中,却又是它的反叛者和解构者。因而,作为后现代主义美术,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视角。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它的思想上的反传统性和艺术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它所阐述的美学思维理念及其“精神分裂式”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詹明信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明信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新特点的分析提出后现代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主导的观点.他认为大众文化有着无主体性、无深度性与形象性等特点,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承担着经济、娱乐与政治功能.尽管他在文化分析问题上坚持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但由于其后现代主义消解深度的立场使其不能深刻揭示大众文化的深层本质.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思潮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和精神状况的批判,在后现代语境下,它实则已哲学地包容了解构和建构的一切问题。后现代主义不仅从存在主义吸收了批判的力量,也从那里获得了建构的理论资源。从存在主义到解构主义再到建构的后现代主义,显示出哲学终结和美学丧失的迹象,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两方面出发如何建构新的美学和艺术论,表现和思考人类的新状况,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儒道相济的美学思想基础 一个人对艺术的认识应该说首先是对生活的认识,对美的追求也应该首先是对生活的追求。在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大厦中,谁都承认它有两根坚实的柱石,一根是儒家的,一根是道家的。它们都是从对生活的认识转为对艺术认识的一种升华。纳兰性德成长于这个美学大厦之中,他虽是满族世宦的后裔,但传统的儒道思想却在耳濡目染中始终伴随着他。纳兰思想是一个满汉文化交融、传统思想与鲜明个性相织的结合体。他既有儒家学说中所要求的补社稷、济苍生的一面,同时也有道家学说中追求精神自由,摆脱世俗羁绊的一面。入世用世,“神龙亦见首,不然为腐草,”“激烈感微生,请赋从军诗。”慷慨激昂溢于言表,表现出他不甘寂寞,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和极极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科学,也是意识形态.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注重美学的科学性,而忽略它的意识形态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则注重美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功能,实际上即意识形态功能,而忽略它的科学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学科建设上做出了贡献,但具有“学院化“的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没有找到真正的哲学根基和逻辑归宿,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亟须解说的问题,因为这既牵涉到对后现代思想的激进性的考量,也牵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适应性及创造性的把握.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体范畴出发,考察这一范畴在后现代语境中的新意味.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主体范畴的褒与贬,无论其公正还是偏颇,其意义在于呈现出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理解,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某些被忽略,甚至被遗忘的成分得以苏醒,这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书信是应用文体,却寓有很高的艺术性,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思考:书信所表现的领域特别广泛,其客体是多元的,但统一于作者的意向之中;书信既是一种文化符号,便象征着某种意义;书信传递于社会和历史的每个角落,作为一面巧妙的镜子,它启示人们对社会历史进行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发展几千年,其内涵丰富深奥,不一样的语境表现的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上个世纪80年代文艺美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化,促进了我国艺术、广告、服装等行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语境做了简单的概述,通过中西方文化等差异来对比,得出在运用文艺美学后中国语境要表达的内涵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物象作为审美对象,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自己的审美畅想,并将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象向一种理想的方向提升。花的意象在不同的世界里有着不同的姿态。以花的意象为例,可比较中西方审美文化心理的差异:“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倾向;“诗性的生存方式”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有唐一代,诗人如云,智慧之光,遍照大地,形成世界美学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它具有哲学思想的圆融性,美学范畴的阐释性,美学理论的创造性。它以文学美学为轴心,辐射到所有艺术领域,影响深广远大。研究唐代美学,必须掏出原汁原味,以科学方法透析,从逻辑推理的高度去把握个中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忧患意识、爱国情思)的感悟特色。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手段和途径,特别是在学校美育中,艺术教育占有突出的地位。然而,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不能把艺术教育完全等同于美育。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异同,根源于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希腊神话是希腊美学的母体.希腊神话和希腊美学的关系表现为:希腊美学是对希腊神话的反思;希腊神话是希腊审美意识的萌芽;希腊神话对宇宙的描绘,使宇宙在希腊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甘南以生态保护闻名全国,而甘南的诗歌创作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汉语诗歌写作日渐式微的今天。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研究。从总体来看,甘南诗歌创作呈现出许多不足,由于甘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多种文化交汇的特点,甘南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我们主要从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是以对美学学科本性的审思为其先声的。对美学学科本性的审思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展开 :其一 ,美学是区别于自然科学也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的第三种学科 ,即人文学科 ;其二 ,美学学科存在的根据主要不在于提供一种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或规律 ,而在于寻思生活的意义 ,创设人生的价值 ,提供人文的智慧。美学的学科定位带动了美学研究从本体论承诺到方法论立场的转变 ,也使走向现代的中国美学人文关怀力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并独具特色。试图探究村寨文化艺术精神中天然意趣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培养以家族式教育为主的幼儿审美意识之间的关联性,并从艺术本源出发,将“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融入幼教领域,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审美意识理念。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跨文化美学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跨文化审美的问题。客体性的公共性是跨文化美学的物质基础,而主体性的公共性是跨文化美学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跨文化美学中还应考察符号和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以理学为精神内核的服饰美学,在其繁博宏富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理性本体论、伦理学本体论和“中庸”与“中和”特色等三个视角,来阐释他深湛的服饰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儒家服饰美学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上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