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法治国首先要解决依什么法的问题。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制定出来的法律应当是符合实际且适度超前、保护人民权益、规制国家权力、反映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良好的法律。建立协调统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蕴含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企业化是企业与化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内容及其丰富而广泛的化现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身特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企业精神和化生活等方面的总和。企业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一是发挥企业化功能,强化企业化理念;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突出本企业的个性特征;三是反对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明的企业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和谐实施在社会的和谐与科学发展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使法律得到和谐实施必须做到法律理念的普遍信仰、"良法之治"、有效控制国家权力、司法裁判的公正、权威和实现公民法律监督的实质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法治之法应该是代表公平正义、维持权利、制约权力、满足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并给其带来最大化效益之良法。迷此,排除良法立法制制约因素的地质量,使立法程序科学化、立法技术标准化、立法权限明确化、立法者精英化,是创制符合我国实际之良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年制衡权力的源头,也是本文探索之初衰。  相似文献   

5.
法律来源于道德并反映道德的要求。社会中的道德分为基本道德和非基本道德,只有基本道德才需要制定为法律以国家的强制力使社会成员得以遵守,人类经济生活中的诚实信用正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已有法律制度的不足和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使现代信用法律制度的诞生成为必然。中国社会当前的信用危机除了缺乏现代信用法律制度之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背景,尽快制定全国性的信用立法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法律观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社会因素,法律观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有内在联系的,在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对于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 ,是指某些道德规范为了获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而以法律的形式出现 ,其限度具有合理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论当代中国道德与法律互动的内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社会规范系统,它们在起源、发展、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及实践意义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在逻辑联系性。当代中国的道德与法律作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它们在经济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及价值意义上存在极为明显的一致性。当代中国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为它们之间的内在互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互动的具体类型有两种,一是当代中国道德对法律建设的促进或阻碍,二是当代中国法律对道德的促进或阻碍。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所带来的伦理启示在于: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一种新的道德范式即“常人道德”,以这种新的道德范式作为民事立法的伦理基础,使得法律本身无悖于道德情感,法律的运行也由此具有现实性。尽管《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引发不少的学术论争,但是,从长远来看,《物权法》无疑是我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立法开始进入自觉追求“良法”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人格正向着时代新质转换和融合,其主流是好的,但其负面现象也不可忽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生力量,应当具有健康的人格。我们应根据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为国家培养思想进步、人格健康、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是党在"十六大"上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该战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依法治教。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必须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和界定。依法治教的提出也已多年,但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尝试从法治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法治和德治都可称为"规范之治",法治和德治之别在于:两者维持秩序时所用的规范性质不同,即法治是法律规范之治,德治是道德规范之治;在治的方式上,法治主要是他治,德治主要是自治。他治的法治具有依赖于人的局限性,德性则是弥补法治局限性的重要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13.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概括起来 ,一是要抓风气问题 ,二是要惩治腐败分子。惩治腐败分子 ,属于“法治”范畴 ;抓风气 ,属于“德治”范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要构筑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构筑党纪国法防线是就“法治”而言的 ,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是就“德治”而言的。因此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 ,必须始终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虐猫事件反映出人们道德观念上对于动物保护的关注,突显出法律调整对于动物保护方面的空白,而该事件背后的“网络力量”,更引发了对于法律与道德界限的再思考。法治社会的法律需要具备最低限度的道德精神,法律规范需要反映社会民众的基本道德标准;同时,法治社会必须崇尚法律权威,以法律为社会控制的首要力量,这才是法治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5.
“法治化”不是“法律化”的同义词 ,“以德治国”也不是“人治”的复辟。在经历了无数次“人治”灾难之后 ,中国开始了法治化的进程 ;在依法治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时 ,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风向”又变了吗 ?非也。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提出“以德治国” ,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高校权力的法治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法治建设尤为突显其制度的型构,而制度的设定前提和运作形式则以权力形态予以表征,权力在高校法治建设中不可回避。但是,现行的理论研究对于高校权力的分析存在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混淆“权力”范畴的本义,从而导致本已困惑丛生的实践更加迷茫。只有重新梳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对高校权力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才能真正解析法治观照下的高校权力。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道义凭借.教师诚信度的高低关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进而关系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教师要做到诚信就要对事业忠诚、精益求精、对人真诚、对学生坦诚.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法治的内在缺陷,而根本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既定国家治理目标下的国家治理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20.
在对诚实信用的内涵及其作为道德伦理准则的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重点讨论了诚实信用在法律领域中的意义与功能,说明了诚实信用原则存在并可被适用于普遍的社会境况与人性之中,法治领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