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二,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三,隐陛采访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隐性采访新闻报道被广泛地运用。由于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报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隐性采访多用于批评性报道。它对追求新闻的真实性,达到新闻监督的目的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的隐私权不受隐性采访的侵犯。新闻侵犯隐私是指新闻媒介作者未经当事人允许,在作品中披露当事人与社会生活无关的个人信息、个人事务及其他与社会公益无关的私生活情况。隐私的内容包括:1.个人健康情况、生理缺陷和身体残疾的情况;2.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3.私人日记、信函、录音等。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和权利不受侵害。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解答》第7条3款规定:“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的双重制衡--法律限制和伦理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阳 《今传媒》2005,(2):20-21
一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其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作为对被采访者隐藏自己的目的甚至身份的一种采访行为,近年颇受记者、媒体和受众的青睐。然而,它却是一种带有较大风险的采访方式。在我国当今的新闻实践中,隐性采访多半被用在对缺德害理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这种隐蔽性的观察和反映,与当事人缺少沟通和核对,稍有闪失便会引发道德质疑乃至法律纠纷;它直击社会不良现象、引  相似文献   

6.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因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和意图,容易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但由于隐性采访比较特殊,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只有遵循相关的法律限制,把握好新闻报道和隐性采访的度,才可以更好地使用这一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8.
9.
10.
隐性采访中的法律和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偷拍、偷录和秘密采集的隐性采访,越来越引起新闻界的重视,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不仅在于这一手段可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手段对消极腐败等现象的揭露批评,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隐性采访的独特作用,在于它能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向受众推出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新闻.但隐性采访又是一把双刃剑,掌握得不好,会成为新闻侵权的祸首,或伤及无事或引起新闻诉讼.那么,何为新闻侵权?何为…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12.
刘波 《新闻知识》2007,1(12):83-85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有着多重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对新闻界来说,隐性采访是一种专业采访手法;对受众而言,隐性采访是一种可以获取客观真实信息的途径和有价值新闻的通道;而在法律界人士心目中,关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定尚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者的巨大吸引力。因为它毕竟能够让记者得到其他采访方式难以得到的真实情况,并且常常可以获得较高的“卖点”,受众较高的认可度。 然而,对隐性采访的争论依然存在。争议不仅来自社会也来自新闻界本身。由于这些争议涉及新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所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有力的武器和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隐性采访具有无法摆脱的道德与法律上的悖论,因此,必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有关"窃听门"事件的阴霾并没有散尽,隐性采访在当前中国业界也有泛滥之势,甚至处于无序与失控的状态。依据记者采访行为涉入性质程度的不同,隐性采访大体上可分为三类:观众旁观式、演员冒充式、导演诱惑式。在中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下,法律对隐性采访既没有禁止,也没有授权,但从职业伦理道德看,颇遭公众诟病。不可能禁止媒体使用隐性采访,但必须更严谨、更规范,建构良好的隐性采访机制,促使媒体向良性方向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对那些公开手段无法获得的信息,必须审视是否具有极强的公众利益,同时,媒体内部建立健全隐性采访的审批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它可以分为观  相似文献   

18.
自贵州省习水县公职人员嫖宿幼女案案发以来,社会公众以及法律界等各界人士对此案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而这一案件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舆论的如此重视,是因为一位记者的正义揭发.  相似文献   

19.
浅谈隐性采访的媒介自律与法律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隐性采访媒介自律的重要性。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获取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媒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隐性采访这一采访方式凭借自己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采访中,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在当下甚为流行的一些民生新闻中,我们时常见到诸如“记者暗访揭开……黑幕”、“……揭秘”之类的报道,其中有很多就是通过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