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冠娟 《教书育人》2012,(10):27-28
陶行知先生曾讲:"唤起兴味。学生有兴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注重培养低年级孩子"说写"兴趣十分重要,"说写"训练应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只要认真研读教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个人的修养、智慧整合多方因素来激发、引导学生善学、乐学,培养他们的“自动”意识,从而更好的为拓展学生的思维服务。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然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自动”呢?陶行知先生又进一步指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此问题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在八十年前,他就反复强调:“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陶先生的教导与新课程的理念完全一致。《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在我们身边,可能有厌倦学习的孩子,却没有不喜欢玩的孩子。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等一系列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  相似文献   

5.
一、多兴趣少负担音乐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把握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体,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音乐课却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单从生理方面来看,小学生的嗓子条件很稚嫩,但一节歌曲教学课总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切实地放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自主探索,在探索中领会知识,在探索中创新.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张弛有度,享受学习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更加高效.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的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兴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那么如何启发引导,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先生曾对课堂趣味性的作用作过如下形象的描述:"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但是品德课堂生机勃勃,趣味高而效率好并非所有老师都能做到,这自然跟教师自身素质,如亲和力、人格魅力有很大关系,但是关键是教师有没有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意识及灵活多变的方法。打造学生喜欢的童趣化的课堂,是我努力的目标。一、创设情境,营造童趣化的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  相似文献   

8.
杨晓萍 《快乐阅读》2011,(26):97-97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艺术在于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应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对小学生来说毫无感性认识的语言学科,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能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兴趣,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执着的追求。《负荆请罪》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小话剧。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予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执教本文时,我抓住了背景故事、圆括号内交代的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用表演的形  相似文献   

10.
正"共能""异能"是福建师大文学院潘苇杭与潘新和二位先生在《写作"共能""异能"论——"议论"体式写作应成为中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点》(《语文建设》2011年第10期。以下简称"潘文")一文中使用的两个重要术语。潘文说:"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分为‘共能’‘异能’两种。‘共能’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具备的写作能力;‘异能’是指学生个人特殊的写作才能,不是人人都要具备的。"潘文同时指出:"教师应因材施教,学生应适己而学。由此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然而"语文"又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已日益凸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问题尤为突出,从小学到中学,语文授课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  相似文献   

12.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1917年陶行知先生由美国归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于是,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他主张把“教与学联络起来”,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解决了在生活及教学中如何施教的问题。它不仅是生活和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也是现代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我们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突出实践为重点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设计和实施方式从‘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学’,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积极探索"先学后导,变教为探"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而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空间。所谓"先学后导,变教为探",即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原则上每一堂课,都必须在学生充分"预学"的基础上展开。"导",体现在教师  相似文献   

14.
钱海峰 《考试周刊》2013,(93):108-108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情境教学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学方法。在杨玲①老师的课堂上,她就是这样不断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不仅淡化了传统教学中"师教生学"的痕迹,而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祈使句的用  相似文献   

15.
宋丽颖 《学子》2015,(2):72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生物课堂若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发挥学生潜藏内在动力的主动性,那么这节课便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6.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这个学校很微型,只有一个专业,两个班;这个学校很牛,它设立了‘匠士学位’,还设计了匠士服;这个学校很大牌,每年毕业典礼上都有各国驻上海领事馆的外交官们露脸。其实这个学校很平常,它招收的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毕业时却成了社会上急需的‘香饽饽’。"  相似文献   

18.
乡贤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对教化学生、泽被乡里大有裨益。上海尚阳外国语学校桐乡实验学校以乡贤文化入课程,用其嘉言懿行润泽童心,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实效。学校以丰子恺育人理念为切入点,尝试运用“参悟仁味,以‘三境界’愿景立德;挖掘情味,以‘三层面’活动陶情;营造兴味,以‘三转变’实施育趣;提炼真味,以‘三呈现’评价拓能”四味策略,为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赋能。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赞可夫在《新教学论》中指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主体一学生如何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老师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文,‘三’是自己阅读的东西”.中外教育家的论述;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人...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在学校范围内,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之一。语文教育与美育二者的交融形式就是审美。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学求得之。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关键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