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某”字号脉潘国彦报刊上“某”字成灾,有的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大有几十个“某”字作为关系人的代称,读者戏称之为绕口令。一般来说,五个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条件。然而如今许多报刊为何反而模糊起来了呢?笔者不才,试为“某”字号脉,望闻问切之后,断之为:此...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闻报道中的“某”字,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是一组颇具代表性的对立意见,不知读者诸君站在哪一方?  相似文献   

3.
赵欣林 《新闻窗》2005,(2):28-29
记得曾经有读者对新闻媒体报道中批评人和单位用“某”字代替,提出过批评。而今,这一现象在新闻媒体报道上并没有改观,应该引起新闻媒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某省会一家市报,报道省里的会议新闻,一次又一次地和省报的报道一字不差,甚至标题和版面位置也一样。这些新闻还有一个特点——长,少的二三千字,多的五六千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据了解,是由于省有关领导要求发“通稿”。领导同志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是想突出会议的重要性,强化读者的印象。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小报抄大报”,读者早已厌烦了。读者一再向这家市报提出意见,有的还用讽刺口吻提出:“你们两家报纸干脆合刊好了!”现在,我国报纸已形成多层次的结构,不同层次的报纸,读者对象、发行范围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5日宣布该报“字述一年”的年度汉字票选结果,读者选择最多的汉字是“乱”字。今年是《联合早报》第四次举办票选年度汉字活动。主办方提出了10个与过去一年热门新闻事件联系较多的汉字供读者选择。该报一共收到超过7.3万张回复,其中选“乱”字来代表过去一年感受的读者占了近四分之一。与“乱”字得票率最接近的是“难”,排在第三位的是“恐”。  相似文献   

6.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7.
说来也奇,忙忙碌碌当了大半辈子记者,直到老了做了教书先生,旁观者清,这才大抵上弄明白写稿要想到读者是怎么一回事儿。例如,读了9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该报记者、通讯员写的《京九铁路黄河大桥动工》消息,全文约480字,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条铁路的起、终点到底在哪儿。这“京”字还好对付,一般还不至于糊里糊涂猜到南京去;而“九”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就费劲了。找来同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读了新华社就此而发的通稿,这才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这条铁路要直达九龙。如此说来,在“九”字后边括上一个“龙”字,读者对这个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还有,消息中对于这条大干线要穿过的省、市和重要  相似文献   

8.
“无错不成书。”每当我听到这种批评,便产生一种复杂的感情:作为一名老校对,我感到内疚;作为第一读者,我又有一种代人受过的感觉。因为读者都以为书中的差错是由于排校疏漏造成的,却不知道来自原稿(包括编辑加工)的差错有多少。前些日子,受人之托,我为某社校对一部约400万字的“百科全书”,刚校完二十分之一,就发现原稿差错过百处。请看错例:  相似文献   

9.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10.
日前翻阅报刊,见“某”字频频见诸报刊,尤其是在批评报道中,“某”字的使用频率更高,如“某地”、“某矿”、“某厂”、“某领导”等.  相似文献   

11.
经常看到一些新闻报道里应该透明的地方,不透明,却用“某”字过门,诸如“某校”、“某厂”、“某人”、“××”,有些无关紧要的地方也用“某”字掩饰,不知何故。如1月31日新民晚报“大学生如何热衷筑‘方城’——本市高校赌博风探源”一文,短短一千多字报道中,我数了一下,用“某大学保卫处”、“某重点大学”或“一个大学生”、“一位大学保卫处负责人”、“一所重点大学”……过门的,共六、七处之多,何况这些“某”处都是正面人物所发言论,亮出其名也无伤其一根毫毛,为何也要掩饰一下呢?  相似文献   

12.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1992年3月9日《人民日报》一版在报道《隰县行政机构改革三年结硕果》时,在隰县“隰”字后加了括号,注音xí席。小小一个字的注音,令读者肃然起敬,不禁要为这一字注音而称好! 之所以起敬和称好理由至少有二: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一条有关泰国的消息,文中提到一个名叫“参猜”的人。或许是我缺乏关于泰国人名译音常识之故,“参猜”这两个字虽然认识,我却不敢冒然作读。原因很简单,这个“参”字,大概有四个读音,即一作c(?)n,用于“参加”、“参观”等;二作c(?)n,如“参差”;三作sh(?)n,如,“人参”、“党参”;四作s(?)n,即大写“壹贰叁”的“三”字。至于“参猜”这个人名中的“参”字,在泰语的发音中到底属于何者,译者可能是很清楚的,但大多数读者并不懂泰语,恐怕就得“各读各的调”了。这在熟  相似文献   

14.
读报经常会碰到一些生僻字,这不奇怪。因为有些不常用的字,都有其“独特”的身份和作用,要用它时就得用它,其他的字还真替代不了。令人奇怪的是,长期以来,报刊上在出现生僻字时,往往照葫芦画瓢,登出算数,不考虑大多数读者是否认识这个字、读得出这个音,迫使读者“囫囵吞枣”,似懂非懂,读白字、当“白字先生”。  相似文献   

15.
《天气好晴朗刈麦正当时》,这是刊登在某省级晚报一版头条的标题。看了这个标题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刈麦”的“刈”字感到冷僻,就像见到了熟人,怎么也叫不出这个人的名字一样尴尬,只知道是割的意思,可怎么也读不出“yi”音来。笔者好事,拿起电话便要通了责任编辑(现在的  相似文献   

16.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办出版社的经验时说,最重要的一条是“要不欺读者”。不欺读者,是出版界的公德,也是办好出版社的秘诀——以自己的不欺读者的出版物,去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以求得出版社的发展与繁荣。所以,有远见的出版家讲究“以质量求生存”。然而,当今的某些出版社,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内容提要、征订广告、书的封面封底,以眩惑诱人的文字,明目张胆地欺骗读者。例如:某文艺出版社把盗自台湾天一版的艳情小说吹嘘为“皇室孤本”;某出版社从吴楚材的《古文观止》抽出几十篇来标榜着《古文观止小学生读本》出售;某出版社竟然编造“毛泽东测姓论胜负”、“刘少奇测天掀工潮”、“周恩来测万解危难”……之类的荒谬传闻,为他们出版的《生活中测字术》作广告;某大学出版社为了宣传《十二生肖查命方》,竟然说:“1993年是鸡年,鸡被  相似文献   

17.
咬音嚼字     
咬音嚼字●胡晓青【太原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文,以此,琢磨字、词、句、文写得对否、用得妥否、解得好否的事,当为咬文嚼字。本文则为字音字义字式而作,由字而音,由音而义,由义而“式”,某字之音如何读为对,某字之音含有何义,某音之字怎样写为合“式”,即...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办报,就内容而言,须具备这样三个特征:一是投合读者的资讯诉求(客观性),二是投合读者的志趣(主观性),三是投合读者的娱乐与休闲(辐射性)。同时,在形式上,追求三个字:简,动,靓。“简”就是简单、简练,一目即可了然,读者获取资讯的效率要高;“动”,就是生动、鲜活和传神,引人入胜,不觉疲惫,读者获取资讯的过程要轻松;“靓”,就是美观漂亮,养眼还养心,读者获取新闻资讯的心态要愉悦。  相似文献   

19.
刘冰 《青年记者》2004,(9):52-52
什么是“观点新闻”“观点新闻”,简言之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观点新闻”属于深度报道,但又不同于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通过策划,挖掘“冰点”背后的新闻,使之成为“热点”;或对大多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意义的挖掘和“炒作”,包括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前瞻性报道等。“观点新闻”则不同,它不用炒作,也不用有组织有计划的策划,就是对某一固有新闻素材带有记者独特认识的报道。它一般也用不着连续报道,三五百字就可以解决问题。“观点新闻”也不同于言论,它首先是新闻,是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  相似文献   

20.
眼下见诸报端的一些事件性报道,尤其“大扫描”、“大透视”、“大曝光”之类的纪实文章,频繁地出现“某”字以及“ABCD”等字母,诸如某地某单位某领导张某李某,A市B公司C经理D君E小姐等,等等。有的文中涉及多少个单位多少个人物,就有多少个“某”字或多少个字母,通篇找不到一个真实的单位和真实的人名。这种隐姓埋名的报道已经引起广大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