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迎着新春朝阳的升起,2009年第一期的《文化交流》杂志已呈现在大家面前。《文化交流》迎来了出版月刊一年之后的第一个新春,也在新年之始站在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翻开这一期《文化交流》杂志的时候,2015年已翩然而至。在此,我谨向关心支持《文化交流》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大家新年快乐!  相似文献   

3.
寒梅初绽,新春又至。值此喜迎2017年新春之际,我谨向关心支持《文化交流》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感谢,并祝大家新年快乐!  相似文献   

4.
“寒梅初绽新春至。”年序轮回,我们迎来了2014年新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向关心支持《文化交流》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大家新年快乐!  相似文献   

5.
“莺啼燕语报新年”,2011年的新年已经来到。值此辞旧年迎新春之际,我谨向热情关心和支持《文化交流》办刊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文化交流》的广大读者、作者朋友以及《文化交流》的办刊工作者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文化交流》因你们而精彩!  相似文献   

6.
轮回又逢新年至,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向关心支持《文化交流》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恭贺大家新年愉快!  相似文献   

7.
致:中国杭州保俶路187号《文化交流》王家扬社长先生和吴尧民主编先生特以此信向你们祝贺《文化交流》1997年第3期的出版。许多年来,我一直是《文化交流》中英文双语杂志的读者。我发现1997年第3期是非常出色的一期。照片相当  相似文献   

8.
正我集的《中国与世界》专题邮集,伴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就是与《文化交流》杂志对上了号,并结了缘。这首先因为我遇到了一位知音—时任《文化交流》杂志总编的吴尧民。他知道我的专题具有一定的世界视野,在对外传播友谊、传播中华文明、推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为刊物提供一些必要的稿件。这样就有我在《文化交流》话"交流"的话题,并由此与刊物有了十年翰墨情。编者巧用邮文贺万国邮联我的第一篇文字稿—《从外国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8月,刊登在《文化交流》2014年第3期头条的《绽放在宁波的国际"红牡丹"》一文,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对外传播新闻报道"金鸽奖",佳音传来,让我们回想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与《文化交流》一同走过的中外文化交流岁月往事。国际友人从《文化交流》中找到了在中国的精神家园"红牡丹"创建于2012年10月,落户宁波的大学园区(鄞州区)图书馆,是一个向外籍人士传播中国书画艺术及宁波地方文化的社会公益组织,也是"宁波国际交流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交流》2006,(1):2-5
刘枫(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政协原主席):《文化交流》自1985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不平凡的20个年头。这份中英文对照、内容新鲜、图文并茂的杂志,以独特的姿态出现在西子湖畔,它从杭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发行至125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特别肯定我省两个刊物,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交流》。2004年,在英国举办的国际杂志展览会上,我省新闻出版部门选中了《文化交流》去参展,香港的一位省政协委员常年阅读《文化交流》,还特地订了七份分赠给国外的好友,认为“这是给朋友的一份最好的礼物。”当前《…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文化交流》创刊30周年。我在《文化交流》担任英文翻译已有20年。这20年里,《文化交流》从季刊变成双月刊,又变成月刊,每期的页数从40多页扩展到现在的80页。我有幸经历这些变化,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我从事翻译工作至今,遇到很多作者、编者、读者,读到无数好文章,翻译工作中有经验,有教训,有辛苦,也颇有趣事,更有成长。所有这些,回想起来,感慨良多。那时我在张贻瑾老师指导下工作。她仔细阅读和批改每篇译稿,为英文行文流畅准确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手把手  相似文献   

12.
刘枫 《文化交流》2016,(1):6-12
正今天,我们迎来了2016年的新春,《文化交流》杂志迎来了30岁的生日。这份中英文对照、内容鲜活、图文并茂的杂志,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春雨,1986年诞生在西子湖畔。30年来艰苦创业,砥砺奋进。她以独特的风姿从浙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发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硕果满枝,成绩斐然。30年,我们一起走过在纪念《文化交流》创刊3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文化交流杂志社,向筚路  相似文献   

13.
于强 《文化交流》2009,(1):71-74
《〈风为媒〉牵动中国情》《杭州美食亮相联合国》《方寸展现中外文化交流佳话》是一组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书籍、美食、邮票在这里成为友好的使者,交流的金桥。如今,文化交流之多苑,花团车帛簇,佳话传颂。跨跃时空和地域的文化交流佳话,为我们带来的是世界文明的新风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林峻 《对外大传播》2011,(11):22-22
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持编纂、五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简史》于2011年7月22日在南京首发,填补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历史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是杭州人,出国前毕业于浙江大学,在世界银行工作了几十年,曾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过一些贡献。故乡,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既神圣又陶醉,魂牵梦系,尤其身在异国,浓浓的乡愁难以排遣。我离开祖国已超过了一个甲子,感谢《文化交流》编辑部数十年如一日,寄来杂志,给我送来极大的温暖。《文化交流》是我和祖国、家乡联系的精神纽带。每到时间,我就盼望着《文化交流》杂志的到来,拿到后欣喜万分,欢喜这本精美杂志的还有我身边  相似文献   

16.
斗转星移,万象更新。人类又以坚定的步伐跨入2010年。新年伊始,我们特向关心支持《文化交流》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7.
魏大锅 《文化交流》2012,(12):20-23
在世界文坛上颇有影响的华裔作家韩素音于当地时间2012年11月2日中午在瑞士洛桑的寓所无疾而终,享年96岁。《文化交流》杂志社的同仁听到这一消息,无不沉浸在痛悼与思念之中。韩素音与《文化交流》曾经有过令人难忘的交往。韩素音与中国有不解之缘。她1917年生于中国河南信阳,父亲是一位早年留学西方的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她的中文名字叫周光瑚,英文名字是  相似文献   

18.
正我与《文化交流》结缘,是在台北一位朋友家。本对文化极有兴趣的我,《文化交流》的靓丽封面,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它图文并茂,中英双语,发行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呈现出恢宏气派,张扬着勃勃雄心。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文化交流》成为我的收藏,与《台北画刊》《文化快递》《交流》《两岸经贸》等刊物并列在我台北的书架上。每到月底,它准时寄达。打开它,读着它,我心生喜悦,备感享受!它,成为我了解外部世界的好伙伴。对它,我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让我们不由回想起十年前,在《文化交流》杂志创办20周年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发来一份热情洋溢的贺信,充分肯定了《文化交流》杂志20年来取得的成就,并对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11月,新世界出版社联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在埃及、土耳其共同举办了《我从新疆来》图书推介活动。中国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与《我从新疆来》作者库尔班江走进埃及与土耳其,与当地智库、政府官员、文化界人士、留学生代表、媒体及各阶层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