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地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的数学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数学意识。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教育改革是学生明天的生活,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我们教学中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数学知识得到提升。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数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呢?  相似文献   

5.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满了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单纯的课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丰富而又多彩的生活,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领悟到数学的魅力和作用,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乐趣,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的整合起来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不能一刀切: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让课堂教学实现《新课标》的变化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根据实际教学活动需求,加强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等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7.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不能一刀切: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让课堂教学实现《新课标》的变化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根据实际教学活动需求,加强教师、学生以及教材等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的枯燥乏味,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只有融于生活中才能有活力和激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学生才会感觉数学亲切、自然从而真正进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情境能赋予数学学习新的情趣,它既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将学生引入一种渴求参与的状态,能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念特别强调中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学生各自学习习惯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了班内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灵活应用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如何正视这种差异,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从而解决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意味师生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情景中展开学习活动,加强师生在活动中的交流与互动,体验与探究。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理念凸显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作用.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学习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数学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了起点;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通过三年的数学教学,深刻体会到:一方面,新课程的教  相似文献   

16.
王海娟 《考试周刊》2011,(90):88-88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充满着数学问题。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讲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①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根源。②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③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④实践操作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数学实践操作能力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王庆玉 《教育革新》2009,(12):64-64
当今社会.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原有的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已不能满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素质及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这就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如果把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就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此,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