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养气"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最早发源于对宇宙自然之"气"的体认,经由中国传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气"的元素论,被儒、道两家各自发展为二脉.然又因魏晋曹丕的融合,始见其一脉两经纬的文艺气论.刘勰在继承前代气论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引向文艺批评,形成了以作家为中介,自然之气、主体之气、文本之气--三者回环呼应的循环流动的圆型批评模式.从中也可以窥见出,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偏于道家,不废儒家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3.
《养气》篇的疑点是关于"气"的内涵,刘勰"养气"的基本含义是作家要保养体气、血气或者精气,具体包括"养心"、"练心"、"养神"、"养性"、"养志"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4.
"养气"说是中国文论中重要的理论范畴。刘勰首次将"养气"运用于审美艺术的评判之中,使之变成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但是,对于刘勰的"养气"说的内涵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究其质,刘勰的"养气"说的内涵应该概括为:通过保养精力、保养精神,使作者在创作时达到一种直抒胸臆的自然状态。即刘勰的"养气"说应包含三层意思:保养生理之气、养神以及使作者在创作时达到一种直抒胸臆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5.
《养气》篇的疑点是关于"气"的内涵,刘勰"养气"的基本含义是作家要保养体气、血气或者精气,具体包括"养心"、"练心"、"养神"、"养性"、"养志"五层意思。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是道教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道教理论的草创期。刘勰虽然“崇佛抑道”,但他并没有全盘否定道教理论。相反,由于借助了道教生命哲学这一独特的视角,刘勰洞察到文学创作与作家的“神”“气”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创造性地提出“养气”说,这是他对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篇的解读和探究,既有"气"独立出来进行哲学或是文学创作论上的溯源和分析,又有对文学创作之中养气的方法进行拓展性的挖掘。但从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基本价值立场和取向出发,《养气》篇则侧重于从文、赏文和为文的统一性上探讨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以人为主体的美学意义上的审美意趣,也就是一种"虚实"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亦人身体之本器(素心)与文道在审美层面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古代文论家认为,"养气"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虚静"是养气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调和。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中的"养气"说和"虚静"说从道家顺其自然、清静虚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作家创作的生命状态和审美心理准备,说明了"养气"和"虚静"在生命和谐和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刘勰将"养气"概念引入艺术哲学范畴,从新的角度扩展了"养气"和"虚静"的外延,也丰富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刘勰对作家主体内在条件的讨论以"养气"论为核心。从整体来看,刘勰所论主体之"气"大体可以从生命基础、才具准备、心态养成三个角度理解。这样,对生命元气的敬守和保养,对作家先天气质、后天学行的濡养和保存,对作家创作态度和心境的规范和调适,构成了刘勰"养气"论三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三方面内涵关联互补,共同成为作家创作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11.
对《文心雕龙.隐秀》的论争由来已久,笔者在认定该篇补文为刘勰原作的基础上,对该篇作了详细的论证,认为该篇主旨阐明了刘勰文学作品审美特征见解。“篇隐句秀”是刘勰对文学作品审美特征的总要求,这个要求有尊重文学自身特质的一面,又含有刘勰所处时代的文艺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3.
刘勰文学创作论的"通变"观与他的文学发展论的"通变"观密切相关,又不尽相同。由"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熔铸而成的辩证和解的"通变"观,显示了刘勰对文学创作必然涉及的客观与主观、理智与情感、"他律"与"自律"等矛盾悖结而又统一和解的辩证关系的体认。重新考量这个命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实践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包含大量艺术范畴,为洞察刘勰的知识谱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纵观全书,可以发现这些范畴,许多化用自绘画领域,如“神思”“气韵”“风骨”等。探寻这些具体的艺术范畴在诗论与画论之间的流转,并结合魏晋时期世情时序,可以对六朝时期诗画相互影响、诗论画论相互交融的情况加以考辨,亦可探赜魏晋六朝诗论画论之间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5.
刘祁在其一生的治学生涯中,凭借其勤奋的探索、虚心的请教、理性的概括、创新的思维,不仅获得了广博的知识,积淀了丰厚的学识,而且积累和总结了颇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形成了彰显儒家特色的学习思想体系。他的学习目的论是该体系的核心部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圣人之道",全面客观地论述了"圣人"的人格特征、历史样板与成长策略,以激励莘莘学子发愤读书、报效社会。  相似文献   

16.
刘勰“原道”说是困扰现代学人的一大学术难题,原因之一是文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模式使其陷入了理论困局。从刘勰本人的“问题意识”入手,并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来考查刘勰对“道体”的具体态度和处理方法,可以发现刘勰“原道”之“道”是在魏晋玄学的学术语境下生成的独具特质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7.
《心雕龙》不及陶渊明,及其论以东亚末年为封域使然,而时代风气及作好恶等外部因素无关。学术界至今仍多有不明此而从“外部”找原因,其或认为在这一点上刘勰之识力不及钟嵘与萧统。细究之,问题恐怕亦与是书本身有关,即《时序》篇“略举大较”而提及“王、袁联宗”、“颜、谢重叶”等,影响了人们这样之追问:《心雕龙》论不及陶渊明,是否与其体例有关?  相似文献   

18.
刘勰的<文心雕龙>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意识.他认为人是"有心之器",是"天地之心";人文是人类仰观、俯察、内省,参悟宇宙之道而进行心灵创造的结晶.这启示我们,大学教育应该有大人文观,用心为文,以文育心,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武装自己,教育学生,培育人格健全、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綦岩  柴淼 《巢湖学院学报》2011,(5):70-74,85
"綦"最早写作■■,出自商代綦公鼎,此文字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社会物质丰富的结果,字源寓示着祭祀大地,期盼丰收,从而其他义项皆出于此;而綦作为姓氏是随着民族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来源有三,汉高祖刘邦赐姓为主体;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和北魏复姓綦连氏所简改。从字源学与家族史中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现字源学与氏族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齐国大地军事家辈出,兵法著作内容宏富,孙武生长于泱泱大国的古老齐国,齐国是中国的兵学发源地,先秦的主要兵书出自齐地,孙武的兵学思想上承源远流长的齐国兵学传统流脉,深深承受于地域文明滋养,深深打上了齐文化的印痕。在中国兵学发展历史上,从姜尚到孙武再到其后的孙膑,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一脉相承的齐国兵学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