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原,自古以来被称为“形胜”之地,历代兵家在此争战不休,濒繁的兵燹不时地殃及。随着战祸灾难的不断蔓延,这里的民族格局也在不停地变化,这块土地自然成为历史上众多民族流动、迁徙、融合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本文就先秦时期固原地区的民族格局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差序格局本来是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的,这里用来分析现代社会学校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时间的流失没有降低差序格局对我国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解释力度,只是这种"差序格局"和正式组织的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拟差序格局",也就是说,现在学校成员的行为既受我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也受正式组织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差序格局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而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相似文献   

4.
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这一概念十分符合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本质。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与内涵在不断扩大。因此,对“差序格局”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阐释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乡土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新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在今天的乡土中国仍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然而,当代乡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差序格局”到“团体格局”,由“关系”到“身份”、“单位”,由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进而从身份分层到财产分层再到契约分层,使得“差序格局”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姻缘关系、拟似血缘关系与业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6.
商代文献中已有关于越民族活动的记载,其族群得名于所使用的工具和兵器;“扬越”只 是一个泛称,在不同文献的记载中其空间分布范围是不同的;“于越”是越民族群体中最接近华夏的部 分,但与华夏族有明显差异;由于越民族群体支系多、分布广,战国后期的文献便出现了“百越”一词。  相似文献   

7.
裙带特权是在裙带关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有碍社会公平和进步的一种权力,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它并未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且有扩张趋势。而差序格局在分析裙带特权获致的路径依赖方面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解释力,且能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依循裙带关系差序格局性,这种权力不断被个人制造和复制。  相似文献   

8.
卢盈 《江苏高教》2022,(2):13-20
学术系统是集合了权力、文化、关系、制度等各方要素的场域。中国的学术系统既有与西方社会学术系统的共同之处,也更多地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学术系统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以及西方学术界带来的特殊主义、契约精神都汇聚于中国学术界。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及西方学术系统中的特殊主义,学术声誉、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府学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制度与文化要素共同促使了差序格局的形成。良性的学术系统生态不应仅仅是学术精英的"独角戏",应是不同学术阶层所获得的公平的机遇,以及学术阶层之间的流通渠道所构成的良性的差序格局生态系统,学术系统的治理格局需要不同要素以及资源之间的相互整合和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忠君,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春秋时期不同于秦汉以后,而更多地体现着儒家的道德水准。君主不等同于国家,他要想保证自身的荣耀及地位,必须以民之利为重。在君臣关系中,臣对君的忠是以君的明睿与否为转移的。这时的忠君观念,主要是当时社会变革所致,同时也受原始村社中民主遗风的影响。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孟子认为"色"乃人性之本,在"色"与"礼"的关系上,以上位的"仁"为根本原则;孟子从婚姻血缘关系出发,认为男女结合应该符合"礼"的要求,但是对于两者结合的规范也有灵活的应对,总体上对男女结合持积极的态度。虽然孟子出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家庭中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现象,但是孟子尊母则反映了母亲这一女性角色的特殊之处以及儒家对孝悌观念的重视,在事亲礼仪的秩序上,对待父母并无差别。建立在"仁"与"礼"基础之上的两性相处之道,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家国同构关系的秩序体现,孟子正是围绕家国秩序的根本格局从而对男女两性进行性别定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腐败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受差序格局影响产生熟人社会、人情关系、伦理本位等廉政建设道路上的危险因素。因此,文章以差序格局为切入视角,对我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破解发展困境,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差序格局”的消解与和谐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际关系的差序性为本质特征的“差序格局”,在当代中国农村依然广泛存在,并发挥着不可轻忽的消极社会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障碍。要尽快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促进“差序格局”的消解。消解“差序格局”的关键,在于用市场经济全面、彻底地取代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14.
15.
论社会结构变迁中“差序格局”的解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中国的"差序格局"在社会结构变迁中出现了向现代社会结构演变的趋势,它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逐渐为现代社会所湮没,即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礼治社会向法治社会,传统家庭结构向现代家庭结构,人们社会地位的获得主要依赖先赋条件向自致条件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种权利的差序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家长择校权利的实现,大多数遵循的是差序原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政府改变最初对择校限制的态度,转而制定政策让择校成为现实.择校权利的实现依赖于经济条件、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法制的完备.在我国,对待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择校政策的制定可以采取分步走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早期生活经验中,儒学传统与乡土传统两套体系的交织,造成了他精神体验的多面性、复杂性表现.文章从鲁迅的生活经验和乡土差序格局入手,通过分析其乡土题材小说的人称设置与叙事对应,揭示其"乡土"空间中的多种权利关系交杂.由此,进一步思考鲁迅生活经验的文学复现以及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深刻审视,探讨他对于现代人精神问题的"乡...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作为中华民族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非常久远的史前历史。从地下遗址遗物来考察,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谷物种子的发现、青海乐都柳湾彩陶的出土、青海西宁上孙家寨的环臂踏歌舞蹈彩盆以及青海海西诺木洪文化的发掘,则表明先秦时便有原始族群在青藏高原活动着;从传世文献记载我们也得知,先史时的青藏高原为古羌戎人的活动场所,殷、周时期,青藏高原为"羌戎之地",而齐家、卡约、辛店、诺木洪等文化,乃至马家窑文化,以时代和地域而论,亦应该是羌人文化的遗存,至少也当属"先羌"文化的范畴。当中原历经夏、商、周三代步入文明时代后,生活在青藏地区的古羌人也在新石器时代的基础上迈入青铜时代,并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青藏高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亲疏远近的等级差别。“差序格局”的特点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缺乏不同意见的表达机制,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不宽容的。在这种不宽容的长期压抑之下,恐惧之心使我们完全丧失了表达不同意见的勇气,这严重制约着我们的民主进程。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社会在本质上与民主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20.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后世也有诸多学者加入了对这个概念的研究,然而由于其开放性,仍然存在着某些需要修正和拓展的部分,文章在区分“差序格局”的平面和立体两个向度的基础上,针对平面的“差序之差”中的“私德”及其相关问题和立体的“差序之序”中的有关等级的问题进行了部分反思、修正和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