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中的情意理论是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论之一.本文试从情意的概念、情意的产生、情意与其它相关概念以及情意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古代情意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有一种情意,饱含着纯洁的热爱,饱含着无限的感恩,饱含着热情的赞美……这样的情意,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们都是茶乡人,如果把我们看成一片片绿叶的话,我们的根就在茶都大地。  相似文献   

3.
徐喆 《文教资料》2013,(29):23-24
登高在从古至今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们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的深沉的情感,或思乡,或伤时,或忧国,或抒怀,或励志。登高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文人创作的热忱,时代也推动着这一现象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使它表达的内容纷繁复杂.也使他抒发的情感愈加丰富多变。  相似文献   

4.
绿叶·情意     
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相似文献   

5.
“体验”已成为当下语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语。课标“三维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的体验.给予学生体验的条件,创设足以引起学生重视体验的氛围。从而改变现状,让学生的情意丰富起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范立军 《四川教育》2006,(11):33-33
在课堂讨论中,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兄弟。精心的预设促进有效的生成,课堂的生成也反哺于预设。1.课堂“生成”使“预设”的目标更加多元。生成的讨论,知识不再是机械沉闷地授予,能力不再是机械乏味地习得。教师根据学情,放手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7.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8.
“疯狂英语”作为一种外语教育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着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个模式善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应地在方法论上采取了暗示法和全身反应法,并且在其所秉持的情意观和方法论之间达到了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这对于发展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外语教育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案例]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听一则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吧!(放录音)。生:好!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随音乐模仿故事中小猫、  相似文献   

10.
俗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意思是年老后身体瘦些有益于健康。生活中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更是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瘦身计划”。其实,“瘦”还是古代文人们的所爱。  相似文献   

11.
王俊 《河北教育》2008,(4):36-37
传统的数学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讲究旧知的铺垫,二是注重例题的讲解。比如教学"9加几",先要让学生做几道10加几的题目,再练一练以前学过的口算,然后导入新课。在新授中主要讲解凑十法,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13.
“愁”.一直是古代文人笔下连绵的感情浪潮。他们把抽象的、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动人,彰显了汉语不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您知道下列诗句中的“君”是指代谁吗?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潜)3.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4.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李白)5.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  相似文献   

15.
漫话离别诗     
陈周  曹珺 《语文知识》2005,(6):12-13
看到离别诗词,想起古人的离别,总让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路途艰难,交通不便,往往一别多年,会遇难期,再加上家道变故,官场科场情场失意,文人骚客极其敏感的内心生发出多少缠绵悱恻的诗词曲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离人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勾通”和“沟通”是一对异形同音词。例如: ①有李文成者,素习白莲教,为若部所推服,与林清相勾通,约于九月中起事。(汲修主人《啸亭杂录》) ②尔勾通无父无君之徒,作为汉奸, 从中作乱。(《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  相似文献   

17.
王林 《语文知识》2005,(7):10-11
古诗词中的“云”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蕴。一、寓闲适隐逸之趣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后因以白云代指闲适隐逸之趣。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即从陶诗变化而来,以寓隐逸怡悦之怀。“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行到水穷处,坐  相似文献   

18.
归隐是古诗词中的重要内容,与此有关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的。南山长安(唐朝京城)附近的终南山。唐代士人仕宦失意,多隐居于此,沽名以待朝廷征召,因此诗文中提到“南山”多含隐居之意。如储光羲《田家杂兴》:“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卢照邻《长安古意》:“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往往短小精悍,寥寥数十字,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学习古诗文,如果教师从文中仅“有”的区区数十个汉字表面下功夫,就很难让学生领悟到古诗文的意蕴美、情致美。教师要懂得从古诗文的“无”处着手,化难为易,化平淡为神奇,让古诗课堂教学充满情致,散发迷人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20.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