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真实观解析——从电影《楚门的世界》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的真实观是一种“超真实”,真实与非真实不再是一对两极概念,而是模糊了界线。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创意受到后现代主义真实观的影响,主人公楚门生活的世界是导演创造的虚构世界,这个虚构的世界却是现实世界的缩影,是一个超真实的世界,《楚门的世界》为后现代主义的真实观作了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2.
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薛曼在其代表作《一个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中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多人物形象都充满了象征意义。P先生象征着来自白人世界的忏悔,高弟和洛杰象征着来自白人世界的友谊,潘娜洛普象征着来自白人世界的爱情;来自印第安世界的罗迪象征着放弃,玛丽象征着挣扎,阿诺象征着希望。主人公阿诺是他们居留地第一个勇敢地走出部落并融入白人世界的印第安人。他是连接白人世界和印第安人世界的纽带,也象征着印第安人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李海林同志是当今青年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群体中我最熟悉的一位,对他的文章也就有更多的关注和欣赏。他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今年第5期的《论真实的作文》,一改过去语言理论色彩浓厚的特点,写得平实通俗,好读易懂,中学教师读者们说:“这样更好。”  相似文献   

4.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弋舟的《丙申故事集》借由重逢模式,将人物的过去与现在交叠,使内心波澜和现实遭际辉映,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悲感与人性罪感,攀越了抵达真实的审美高度。但在这被呈现的真实背后,又隐含着对有情人世和凡俗众生的尊重与关怀,超越了单纯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余华在《鲜血梅花》和《古典爱情》两个短篇小说中以其鲜明的反传统的特征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观念——以最“虚伪”的方式展现最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张同道的《小人国》试图通过还原日常生活琐事来表现儿童社会的真实面貌。作为一部真实电影,《小人国》开创了人物与故事并重的纪实手法,对编导意识在创作理念、创作过程、影片内容等方面的渗透方式作了有益尝试。亲切平缓的语气节奏、明丽活泼的色彩格调、鲜活的个性化人物与故事,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受众。  相似文献   

8.
《青春之歌》是红色经典作品中少有的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作者从创作之初就将自身生活的影子融入其中,力图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的奋斗史以及知识分子的改造史,众多知识分子则声称他们的改造史就是小说表现的那样。在对历史与文本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中的斡旋游走,并将这种艺术虚构最终上升到历史真实的过程,从而达到教育大众的政治教化目的,这也是众多红色经典作品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辨证关系;文坛及影视作品中历史题材创作的现状;《首义英雄》的思想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孔会侠 《语文知识》2012,(4):18-18,24
南豫见的长篇小说《红色劳改营》直面民族历史中的黑暗记忆,对那段民族历史做出了深刻的观照,映照出了深刻的历史真实。同时,对特殊状态下的人性做了深刻而微妙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卡夫卡的《变形记》采用极其荒诞的艺术手法描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通过人的异化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现实.它作为表现主义的典型之作,将荒诞和真实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在事件情节架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处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将各种关系的荒诞离奇以及社会的真实性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融为了一体,突出了小说的主旨,揭示了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我国史传叙事传统为参照系,对《世说新语》的叙事特征进行了剖析,勾勒出《世说新语》“变史家为说家”的大致脉络,并进一步揭示其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13.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理论问题,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新变,对“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阐释当立于足下,承于历史,展于未来。现实主义作品无法规避地要反映人类生存平衡的构建及历史变革期矛盾对立统一所产生的情绪共鸣,其文本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时代性,但不囿于时代。进入21世纪后,以历史的意识与发展的自觉重释“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可以看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两大规律:一是对人性的丰富表达;二是对其所处环境的立体性考察。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互渗互构中催生超时代性的现实主义大书写。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我国史传叙事传统为参照系,对《世说新语》的叙事特征进行了剖析,勾勒出《世说新语》“变史家为说家”的大致脉络,并进一步揭示其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2005年隆重推出了历史人文巨作《故宫》,让记录世界的老话题“真实再现”的运用问题又一次浮现水面。而近些年中央电视台幻实类电视节目广泛运用了“真实再现”手法。文章对纪录片《故宫》的“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提出了几点质疑,论述在《故宫》纪录片中频繁使用这种手法,会给纪录片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小说创作成就卓越,她的文艺理论也因新颖独特的论点而独树一帜。她的“主观真实论”不仅在现代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其著作《海浪》中也得到完美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演绎。作者通过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表达对生命、死亡、时间和永恒的思考与追寻。多变的叙述视角更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历史小说的创作离不开历史真实。《三国演义》作据以创作《失街亭》的主要史料,散见于《三国志》中的《明帝纪》《张邰传》《郭淮传》和《诸葛亮传》《马谡传》《赵云传》《王平传》及裴松之注(注)对读小说和史料,可以明显看出,蜀魏矛盾的基本线索、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忠于史实的。具体表现于下列三个方面:故事基本框架——失街亭、弃三郡、斩马谡——是真实的.人物主要性格——马谡言过其实,孔明执法严明——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8.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对小说中看似违背“生活的真实”的情节设置的分析和还原,关注作家独运匠心去营造的“艺术的真实”,从而发现小说虚构内容背后的真实创作意图,即作家对更深广、更深刻和更普遍的“生活的真实”的认识与反映.本文以教材中具有代表意义和突出个性的古今中外若干篇小说为例,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娜娜 《文教资料》2014,(29):153-154
《肖申克的救赎》围绕“希望”这一主题,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展现出失望中蕴藏希望,希望中坚守希望和希望最终导向自由,“希望”也正是这部影片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玛格丽特·杜拉斯晚年创作的《情人》以其高超的叙事技巧和传记性的内容而常被读者认为是一部现实主义之作,更有人认为它就是作者生活的写真。而实际上,杜拉斯却在叙述的真实与虚构之间传达出潜意识中对完美爱情的执着追寻与爱情的幻灭,对伟大母爱的渴盼与这种渴望的落空,以及在孤独中的迷醉与迷失。文章以《情人》和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为基点,并结合新小说的创作意图,阐释杜拉斯纠结的情感体验和矛盾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