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成教学过程的众多要素中,教材既是学生认识对象,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怎样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呢?历来有两种看法:一为“教教材”;二为“用教材教”。按照现代教学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智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所似,教师还需要研究如何“用教材教”,重视对知识的和素材的重组与提炼,  相似文献   

2.
进入 2 1世纪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中提高学习能力 ,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 ,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新定位教学要素 (老师、学生、教与学 )的角色行为 ,彻底摒弃旧的“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方式 ,实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的学生主动发展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中 ,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 ,实现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主动走进教材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能把学生要学习掌握的知识结构脉络在学生认真钻研…  相似文献   

3.
新的教材观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走进教材”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走出教材”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更好、更广阔的空间。下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走进教材,走出教材”淡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学中,教材被视为“圣经”,师生必须原原本本地接受,不得“越雷池半步”,即所谓“以本为本”;而新课程把教材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能唯“教材”。就学生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对教师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也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不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成为“学材”,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中去。教学《景阳冈》时,我对以上…  相似文献   

5.
杨九俊 《宁夏教育》2006,(5):41-41,43
首先,“教教材”是以书为本的教学,它以教材为中,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这种教学以教材为唯一的“孤本”和“圣经”,重视的是相对固定的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教材负责;而“用教材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教学”,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教学讲究的是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这种理念下的教学,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实…  相似文献   

6.
“弱”教材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使用、处理现有教材时,从探究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把教材“模糊化”“边缘化”,弱化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暗示作用,期望学生真正有科学探究的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就“弱”教材探究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从属于、服务于师生教学需要的。为此 ,老师要改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依据修订大纲要求 ,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结构、内容表述、教例作用、练习安排 ,活化教材 ,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一、重组教材 ,引导发现教师应用教材时 ,要领会教材编排意图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水平 ,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 ,灵活地处理教材 ,优化教学 ,使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 ,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例如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加法的结合律”例 3、例 4的教学 ,教师可以把两…  相似文献   

8.
杨静 《学苑教育》2023,(5):12-13+16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与“学”活动的材料。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深钻课标、借助教材、潜心备课、资源整合,杜绝教学教材化,寻觅教学最优化。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调整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丰盈教材、趣化教材、活用教材、易化教材、高于教材,开发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度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9.
根据现代教学目标,针对我国目前教学实际的一些情况,提出几点教材编写设想,以供讨论。 一、现代教学目标之一是在教学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材的编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而不只是立足于教。也就是说,教材要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条件,便于学生自学。 但是应该指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  相似文献   

10.
教学必须深度研读教材,更应该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删减,物理教学不是阅读教材,教教材,而是将教材的内容融合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提前预设促进学生思考与理解.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一、分析学情,梳理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交辉相映地过程,充满了灵性与智慧,不是静态而无生趣的.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倡导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说到“探究”,我们很多  相似文献   

11.
张学山 《教育探索》2011,(12):34-35
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教学对象的变化,要求高等数学教材建设要关注内在模式的调整.教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以学生为本;重视“三基”;让教材的阅读变得更容易;能够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新编高等数学教材的主要创新点如下:引入模块教学,加强综合能力训练;融入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内容层次化,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情感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师备课或者上课时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观念。“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作教学的唯一内容。它提倡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即吃透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上课要“以本为本”,不能超出大纲。学生的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试题答案应和教材“保持一致”。因此,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用教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观念,它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了蕴涵在书本知识后面的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回应。那么,教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语文教学来说,仅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正如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描写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理念的束缚,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成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  相似文献   

15.
灵活有效地整合教材,有利于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教材整合,全面凸显“用教材教”,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有效实现“整体化”学习,保障完成“系统化”学习,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不同能力,有利于一线教师实现单元目标体系下的有效教学。一、全面凸显“用教材教”教材整合是教师创新教学的一个平台,也是展现教学智慧的一片天地。教师应持积极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特征,要求初中教材建设要实现从经典式教材转向材料式教材,从教材为教师的“教学之本”转向为学生的“学习之本”,从静态封闭转向动态开放,从注重学科性知识转向学科性与人文性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从传统的纸质教材转向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化教材.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的教材,从编写体例到教材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面对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重组、取舍,再创造,把握好教材的“弹性”,把“死”的知识用“活”的方法教活。对此,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在教育教学方面体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反映在课程上,则是从主张把教材当作“蓝本”到主张把教材当作待解读“文本”,这是因为若把教材看成金科玉律,教学也就成了凝固的、共同寻找所谓唯一正确答案的机械活动,教师也就成为“教师匠”;若把教材作为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对象,从不同角度和立场来进行解读,就能展示阅读者自身的创造性、独特性,展现出教材的不同光彩,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也就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由知识走向学生”(即知识的再现、知识的传递)转向“由学生走向知识”(引导探求知识、提高综合素…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教学必须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取舍增删,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保证学生在直接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要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最大限度发掘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合乎人性的触动”。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因此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新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和激励教师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利用我们的创造,使教材更贴近孩子的学习、生活实际,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如何用好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惟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教师应做教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