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是指导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之交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主题,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与创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明确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赋予素质教育的新内涵,这充分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前瞻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些地区、学校在多年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鲜活、有效的经验。尽管各地的实验探索称谓不同,如称“创造教育”、“创新学习”、“创新教育”,等等,经验和体系也不尽完善,但其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与实质是共同的、一致的。这就是: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变革;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方面;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问题的过程。为了加强交流,本刊特推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辑”,介绍重庆市和山东省的经验,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 本专辑有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基础教育与创新》,重点阐述了“我们的基础教育要不要创新”和“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创新”的问题。 第二,《创新学习:教育领域新视野》,主要内容有:重庆市政府和重庆市教委的领导对“创新学习实验研究”的重视和支持;创新学习的目标;学科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认识和发现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使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定位在创新上面,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就高等学校而言,“创新格神”和“实践能力”是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所应具有的特征而提出的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高校实施素质的重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首先,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高等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关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教事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而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增加教育投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改革大学生考试制度和毕业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号令 ,并且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也就是说 ,我们的教育(当然也包括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 ,应该是能“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能“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教育。而目前我们的“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 ,要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教育本身要创新 ,要深化改革。这是我们要深入…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立足于课堂。那么,化学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怎样结合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呢?  相似文献   

9.
路军校 《新疆教育》2012,(20):197-197
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是以育人为主的教育灵  相似文献   

12.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涉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要改变“哑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痼疾,必须注意英语教学的“应用”与“实用”。那么我们有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创造新自我,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5.
音乐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新修订的中小学音乐大纲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精神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如何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开启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生成,是目前音乐教育界亟须思考和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写入教育方针,为中国进入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此,笔者想就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考试制度改革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紧迫任务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科技  相似文献   

17.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顺利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教师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个“重点”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构成,且二者相间并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取向,它既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又对素质教育的实质进行了科学定位。为此,本文围绕“重点”的时代意义、相互关系与培养要则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育改革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注重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需要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地提出新见解、发现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