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瑞兰 《福建教育》2006,(11A):25-26
1.结合语境理解。有些词语单独理解起来较难,如果将词语置于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就会容易得多。在教学《蜜蜂引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果然”一词,我引导学生思考: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他看到园子旁边的小房子,会怎么想呢?学生说蜜蜂都飞到园子里去了,说明园子旁边那座小房子一定是养蜂人的家。我问:“列宁所想的和结果是否相符?”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列宁想这所小房子可能是养蜂人的家,结果开门的真是养蜂的人。  相似文献   

2.
《蜜蜂引路》讲的是列宁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教学时可以设计画、比、说、读的训练,让学生理解“列宁为什么能靠蜜蜂引路”这一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3.
评析: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用直观的图片展示了蜜蜂引路的全过程,紧扣直观教具学词学句,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列宁观察蜜蜂的过程。把“观察与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自主地探索,自由地讨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探讨论中明白了列宁是通过仔细观察,动脑分析、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有效地突破了原观点。同时,还把阅读训练和学生口述相结合,多方面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蜜蜂引路》一文题眼是“引”,教学时可紧扣“引”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初读探究“引”的原因。引导学生审题,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想找养蜂人谈天,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列宁知道养蜂人离得不太远,就亲自去找。他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采了蜜以后,飞进附近的园子。列宁推断,跟着蜜蜂能找到养蜂的人。这是“引”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难点及分析《蜜蜂引路》叙述了列宁靠“蜜蜂引路”而顺利找到养蜂人的事。课文对列宁观察、分析、判断的心理未加叙述,因而,学生对“列宁为什么能靠蜜蜂引路”这一问题难以理解。教学时我通过教材浅化、心理外化、事情活化,以促使学生进境感受,理解内容,从而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6.
联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力训练因素,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是学生理解课文,分析事物,提高阅读和说话能力的基础。我教《蜜蜂引路》一课,由于注意了这一点,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训练思维、说话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蜜蜂引路》教育学生要向列宁学习,善于观察事物,并作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到列宁是通过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提出:列宁能找到养蜂人,是因为养蜂人家门口有很多蜜蜂,列宁对事物能仔细观察和分析,想到蜜蜂与养蜂人的关系,所以能很快找到养蜂人。假如列宁要找的不是养蜂人,什么人由你们定,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呢?这时,小朋友一个个紧蹙眉头,一会儿肯定地点点头,一会儿又摇摇头。还有的自言自语:找养马  相似文献   

7.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文中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二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全文的重点。讲列宁通过观察蜜蜂和飞行路线,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终于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推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胡青 《南昌教育》2006,(7):55-55
《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列宁生前往事的文章,讲述了列宁在不知道养蜂人住址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蜜蜂往附近的园子里飞的规律,列宁根据这一规律找到了养蜂人。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列宁能根据蜜蜂找到养蜂人,从这可以看出列宁是个细心观察的人,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细心的发现,来,说说吧!”  相似文献   

9.
“想象“,是重现事物形象,建立知识联系,对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从而获得新知,产生新形象的创新心理过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极为丰富的内容,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才能较为透彻和较为灵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因此,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想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重现“想象就是引导学生回忆搜索生活和生产经验中熟悉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形象,并把它重现出来,这经常和广泛  相似文献   

10.
《蜜蜂引路》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文中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二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是全文的重点。讲列宁通过观察蜜蜂和飞行路线,凭借与蜜蜂有紧密联系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终于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到:仔细观察、周密推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本文新的知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相似文献   

11.
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词句训练是重点,而词句的训练又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因而讲读课文,应抓住重点段教学,落实词句训练。《蜜蜂引路》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课文的第三段是重点段,介绍了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在这段教学中,要具体理解两个问题:一是列宁的住处和找养蜂人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二是列宁怎样的细心观察和分析推理的。对这段的教学,教师可针对段落特点将思维与语言的训练结合起来,分以下几步进行。一、逐句理解了解列宁的思维过程这段课文内容描写的特点是:只写了列宁看到了什么和所果取的行动。中间的分析推理过程却没有写出来,  相似文献   

12.
想象是人们大脑对已有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实验是人为地复制和调控物质运动的状态与过程的一种实践活动 ,把想象运用到实验 ,就有了“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所谓“想象实验”,即在人们大脑中依据一定的规律 ,模拟实验过程 .而“实验想象”,是人们在大脑中 ,对原有实验的再现、加工、深化等过程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就“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做一讨论 .一、…  相似文献   

13.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列宁曾高度评价想象的作用,指出幻想——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爱因斯坦甚至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学校教育中,如何通过诸种有效途径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也  相似文献   

14.
所谓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极其重要的智力因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作文时,不仅要能感知当时作用于自己的客观事物,回忆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要能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组合、加工,形成新的形象。 一、让学生大胆想象展示童心  相似文献   

15.
小语教材第四册《蜜蜂引路》一文,写了列宁通过“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课文第三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关于这一段,笔者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值得商讨:是列宁无意间发现蜜蜂,蜜蜂领着列宁找到养蜂人,还是列宁一开始就想到蜜蜂与养蜂人的联系,有意让蜜蜂帮他找到养蜂人的呢?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弄清了这个问题,对正确理解课文主题,正确认识列宁的品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这里的“无意”和“有意”,用心理学的术语讲就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伴随状态。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当中都有注意的参与,它是心理过程等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明确目的,也无须作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比如《踢“鬼”的故事》一文中有一段话:“有一天,鲁迅很晚才回学堂,好在有月亮,不太黑,他走得很快,无意中向远处一瞧,看见一个白影子。”因为这一天天色已晚,周围景物模糊难辨,“白  相似文献   

16.
《蜜蜂引路》(六年制第四册)一文记叙了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 ,还要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文的第三节既是全文的重点 ,又是难点。应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 :一是列宁找养蜂人时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关系 ;二是列宁怎样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使之再现教者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简笔画 ,以达到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目的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一、导入课文第三节的学习 :列宁…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师教《蜜蜂引路》一课,问学生:列宁是样怎找到养蜂人的?回答有:“列宁自己去找的。”“列宁请蜜蜂带路的。”“列宁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以后顺着蜜蜂飞走的方向去找的。”老师听了一一答应。最后作了概括:“大家的回答还可以。”这样的概括或评价,没有分别出正确与否,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8.
想象,是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丰富的人,能够根据语言形成相应的形象。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说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那么想象就是运动的、开放的。想象能够使知识活化,创造知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进行想象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呢,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青年教师尚颖,在教学实践中,作了深入的探究。她在哈尔滨市雏鹰杯教学大赛中,讲的《蜜蜂引路》一课就是成功一例,值得学习与借鉴。请看纪实:   (上课后,教师边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都读懂了什么,边板书:列宁、养蜂人,从“列宁”起画箭头指向课题的“蜜蜂”,横线上写“利用”,从课题“引路”下画箭头指向“养蜂人”,横线上写“找到”。 )   师:好,现在老师请大家再一次自由读课文,读后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现在开始吧。 (生读课文 )   师:…  相似文献   

20.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极其重要的智力因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成效。想象力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下列的尝试。(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扩想小学语文课文中许多词和句子写得比较简略,但有着丰富的内含。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