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的历史性是说人性具有发展变化的属性。孔子提出“陛相近,习相远”,已经考虑到人性的发展变化问题。荀子继孟子之后,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从人类社会整体的角度,他认为人性是不变的,这种认识与他的“古今一也”的历史观相一致。另一方面,从人类个体的角度,他又承认人性包含着常与变的双重因素。人人皆有善恶两端,这是人性之常;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这善恶两端却是此消彼长的,这又是人性之变。鉴于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荀子认为有必要用“礼义师法”教化民众(即“习”),以阻止人性的不断恶化,这就是“化性起伪”说的由来。于是,苟子就提出了人性改恶向善的约己模式,以与孟子发挥善端(亦即“习”)的任己模式并驾齐驱,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大主张。苟子的这一主张为秦汉时期思想的转变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提倡廉政,反对腐败,是历代政治家所十分关心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而完整的思想,唐太宗是超过前人的。唐太宗由东征西讨的将军而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很快转变观念,抛开战争年代的经验,千方百计地寻求治国之道,力图把从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国家推向太平盛世,提倡廉政,反对腐败,就是他全部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腐败可导致丧身亡国 唐太宗很善于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他从很多事例中得出结论,政治上的腐败,轻则身败名裂,重则亡国丧身。他举北齐后主的例子说:“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他认为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所称道。“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有诸多原因,但唐太宗的选官、治官之术不能不说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他选拔官员:不避亲仇,不问贵贱,广开才路,唯才是举;使用官员:知人善任,各取所长,随才授任,用人如器;驾御官员:事臣如礼,推心待士,用人不疑,从谏如流;管理官员:用、教结合,注重考核,惩治贪官,奖功罚罪。借鉴和吸收唐太宗选官、治官思想的精华,对我们的干部选拔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是传统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魏源作为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改革家,对人性有自己的认识,他力主人性可善之论,并由此衍生了他对“性”“情”的思考,对“才”“情”的关注,而最后落脚于他一直强调的“君”应顺民意、体民情,恤民苦,体现了魏源作为进步思想家的责任与情感。学术界对魏源人性思想的关注不多,故从以上方面加以阐发,当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傅作义前半生的“爱国思想”还存在严重的局限性。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观念对他影响较深,其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他来说知之甚少。他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并对自己的前半生加以反思之后,便对“国家”、“政权”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促使其爱国思想出现新的飞跃,也给历史留下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史学自觉”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史学的功用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以这种认识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第二,对史学活动给予关注,并在史学工作上作出积极的努力和相应的贡献。唐太宗的史学自觉,是“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之一;他的史学自觉在政治实践和史学事业中的作用及其产物是“贞观之治”之积极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是先秦“人性恶”理论的集大成者。本文分别从社会历史环境、思想资源环境的角度对韩非子“人性恶”思想的产生原因作了一些探讨,指出其其性恶理论背后的思想基础是纯粹经验主义,并对其做出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8.
图说人物史     
设计一: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古代中国政治家)请思考:(1)图1中历史人物因为“焚书坑儒”政策而遭到后世儒生的唾骂,请你对“焚书坑儒”作一客观评价。(2)图2是唐太宗,其在位时,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请概述他在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影响。(3)图3是康熙帝,他8岁登基,概述其统治前期面临哪些矛盾?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苏俄1921年新经济政策前后布哈林的思想变化轨迹、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这一转变的问题。文章认为,布哈林的“左”既是时代的特征在他身上的反映,又是他过分注重理论推演而忽视现实的结果,而他思想转向正确道路则是他面对现实反躬自省和列宁谆谆教导的结果。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左”和右是思想问题而不是立场问题。一个人思想转变主观上要求转变者勤于思考,正视现实,更重要的是客观上要有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自然观是嵇康思想的核心。嵇康认为“自然”是指宇宙的本源,其认识论基础就是他的名实观。嵇康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元气自然、人性自然和度、数(规律)自然待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展开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关于人性的争论,已包含了后代社会有关人性问题一切思想的萌芽因素。对这场争论作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考察其发生的历史背景,探究其在认识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失足之处,对于今天进一步探讨“人性”问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仍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皇帝之一。他既是唐王朝的开创者、巩固者和治理者,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究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李世民的用人政策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是“人”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生从 12岁到 19岁,是心理最丰富的年龄阶段,也是对人生充满幻想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中,他将从不自觉变得一点一点地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内容和做人的价值,所以中学教育是不是具有人文性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教育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何培养学生有健全的人格,都需要在这一阶段完成。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思想,知道什么叫爱,懂得什么是美,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思想发展史上,关于人类的自我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中外思想家所重视并着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时至今日,在学术领域中,这个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因此,人性、人的本质,既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问题,又是一个尚需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原始社会所盛行的图腾崇拜,就已表现出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们探求自身的企图.进入文明时代后,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讨也随之深入.古希腊产生过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芝诺《论人的本性》的专著.以后著名的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对此也有过论述,他强调人性中的政治因素,指出人是政治动物.人性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早就提出和最为注意的一个问题.远在《诗经》和《书经》中,就已经出现了“人”和“性”的记载,但却没有把这两个字连用.这里讲的“人”是指人生,“性”是指天性.春秋战国时期,孔丘就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从理论上涉及到了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以后孟轲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是先天就有的,有些坏人是由于后天修养不够,心灵蒙上了尘垢.荀况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为了满足各自生理方面的欲望和要求,就必须互相争夺,这是人的本性,只有  相似文献   

15.
人性是教育政策领域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教育政策必须以人性为基础。任何时代的教育政策都建立在这一时代对人性理解的基础之上,每一个时代教育政策的特性,都取决于这个时代对人性的认识。教育政策应以“实践利益人”假设作为自己的人性基础。“实践利益人”假设的提出,将为教育政策的基本研究路向提供新的指引。  相似文献   

1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开明且颇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位期间,总结历史上治乱之经验教训,加强法制建设,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德主刑辅”思想,在立法上主张礼法并用,在狱治上反对重刑酷狱,主张依法治狱、宽仁慎刑、注重教化等。唐太宗狱政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合理因素,对今天的狱政建设仍具有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任何教育管理活动的前提。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性的研究仍然有时代意义。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确立“价值人”假设,是对以往的“政治人”、“经济人”等假设的超越。当今我国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理念的落后。必须从人性假设理论入手,以“价值人”假设对我国高校德育理念进行反思与重建。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政治远见和励精图治的皇帝。他非常重视人才 ,实行开明的人才政策 ,并制定和实行选贤任能的原则 ,为实现“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唐太宗选贤任能的思想和原则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在当前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626~649年)为唐朝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唐太宗善于用人。他的用人思想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笔者就唐太宗用人思想的基本原则及给我们的启示谈一些看法,并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正>在对孙中山晚年政治思想和活动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第一,孙中山生前并未讲过“三大政策”一词,“三大政策”概念是共产党人首先使用的。据此,一些人便否认孙中山曾有过三大政策,而断言三大政策是共产党假造出来的。那么,三大政策究竟是孙中山亲自确定的,还是共产党假造出来强加给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概念是否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