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晞 《出版参考》2009,(9):39-40
人民日报社大院里认识范荣康的人好像都叫他“老范”。 我一到《人民日报》工作,就在老范手下,当然他是副部级的副总编辑,我是最低一级的编辑,中间还隔着主任、副主任、组长、副组长好多级。由于我所在的文艺部归老范管,编好的版要老范阅后签字才能付印,跟老范打交道是经常的事儿。他看报纸大样的速度极快,在大样上修改的不多,但多是政策的关键之处,所改的文字也往往是画龙点晴之笔。  相似文献   

2.
老范即范以锦先生.过去,他所领导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部下和同事就这么称呼他们的"老大".上一次,笔者在<南方人物周刊>报道他,也使用了这个称呼.今天,再一次有机会写他,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个称呼.虽然笔者是比老范晚一代的员工,在生活中还不习惯这么叫.但总之,提起老范,令人肃然起敬.能有机会再写老范,是我职业生涯的荣幸.我很乐意接受这个任务,尽管预约发表的网络和杂志催稿也太急了!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4.
做一滴水银     
老范,身材不高,近视,头发常常是乱的。他是我们的经济学教授。老范,其实不老,甚至还是我们学校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教授之一,只不过老范常常和我们追今抚昔想当年,时不时地在我们面前感慨一番。于是得了这个雅号!  相似文献   

5.
恩师老范     
恩师老范,范敬宜也,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国家外文局调入经济日报,任总编辑.老范为人低调,生性和蔼,一见面便吩咐大家,今后就叫我老范吧,不用叫总编辑.自此人人直呼老范,沿续至今,不再改口.  相似文献   

6.
恩师老范     
恩师老范,范敬宜也,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国家外文局调入经济日报,任总编辑。老范为人低调,生性和蔼,一见面便吩咐大家,今后就叫我老范吧,不用叫总编辑。自此人人直呼老范.沿续至今,不再改口。  相似文献   

7.
初识诚望是在1961年冬.那时他在黑龙江省图书馆工作已一年多,而我则刚刚调入.当年我整30周岁.他则小我4岁,是1935年生的,196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于1957年加冕,那时还戴着"帽子".  相似文献   

8.
30多年前,高原同志与我一同在武汉共事。在那以前,他虽只有高中毕业的学历,可是,那时他已经是我们那个出版社设计组的一员主力了(先后在中南文艺出版社与湖北人民出版工作)。那时,他搞的还只是书籍封面的设计,可是,当我在“文革”以后回到武汉与他见面时,他除了封面设计的水平大进之外,还创作了不少的版画与篆刻,而且,都在一般水平以上,使我吃惊。高原的书籍装帧设计,已达到省级出版界的较高水平。之所以说达到了较高  相似文献   

9.
早在1989年,范用先生曾自拟过一则讣闻,其中有这样八个字:匆匆过客,终成归人。这份淡定和通达,让我陷入沉思。在中国干出版这一行的,大概无人不知道范用。有人叫他范老板,有人叫他范公,也有人叫他老范,称呼虽然不一,对他的敬重并无二致。他一生没得过什么大  相似文献   

10.
虽然今年以来范老师的身体一直不好,虽然反复住院不见好转也曾让我心里疑惑,但我竟然没有想过他会离开.还记得9月他因为发烧住院.病房号是518,他还开玩笑说:"医生跟我说这个号码多好啊,518我要发,我说后面还要加一个字,是‘我要发烧'才对!"那时笑语晏晏如在眼前,每念及此,泪不能禁.  相似文献   

11.
我到花城杂志社工作不久,便得到著名的编辑家、鲁迅研究专家、诗人林贤治先生的雅约,我受宠若惊,那时我还从未给刊物写过稿,他也只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我对文学的批评.记得交稿给他,他慢慢跟我谈哪个词雅,哪个词软,哪个词更有余味.他还告诉我结构的跌宕,文学细微处的迷人.  相似文献   

12.
认识《新闻爱好者》是很偶然的。那时我还在河南老家读中学,一次陆父亲进了他的办公室——父亲是搞文秘工作的,兼搞宣传工作,在他办公室里众多的报刊中我认识了她——《新闻爱好者》。父亲告诉我,他就是靠  相似文献   

13.
怀念老范     
上月中旬,人民日报秘书处小顾告诉我,老范又住院了,这次,情况不是太好.我回家后与老伴商量,一定得到医院看望. 带点什么好呢?前些日子,曾吃到一种刚面世的血柚,肉红如血,汁甜液丰,非常可口,给病中的老范带去,再合适不过!于是,一大早,与老伴来到水果市场,左挑右选,买了一箱.下午,来到老范住的北京医院.  相似文献   

14.
三说陈海泉     
认识海泉已有多年,记得初识海泉是在一次媒体的会议上,那时他还在《西部商报》工作。海泉瘦小的身躯、坚毅的眼神、沉稳的发言,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  相似文献   

15.
上午通知我演讲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那时,鲁迅先生还没有做父亲,做父亲对他来讲是将来的事,可他写了这么一篇著名的文章。而许多做了父亲的人士却写不出他那样的作品来。现在要说怎样做记者,而做记者是你们将来的事,你们  相似文献   

16.
周国清 《出版科学》2012,(5):108-110
正军辉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富有才情,而且干事雷厉风行,速战速决,他会提早很多到办公室,给我打来电话,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工作;他会突然从城东跑到城西,给我送来一些资料,而我会说怎么偏偏你来就不堵车呢。他当过教师、记者,更是长时间从事过编辑工作,首先是期  相似文献   

17.
掏宝记     
上午,刚刚上班不久的州档案馆老馆长范振国正在聚精会神地审查开放档案目录。突然,响起两声轻轻的叩门声,随即进来了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人。老范抬头一看,原来是组织部副部长老陈。见来了客人,老范连忙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张罗着沏茶待客。“不忙”,老陈说,“我这里拣到一些东西,不知道有用没用?”说着话,就从随身携带的塑料袋中取出一个旧纸包。“昨天我搬家时从房檐上掉下来两个纸包,我随便看了一下,发现上面还有官印,好像是旧文书,你看看!”一听这话,老范便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纸包。顿时,一股呛人的灰尘味直冲脑门。展开一…  相似文献   

18.
“我大学四年总共买了8辆自行车”,现在已经工作的杨伟如实跟记说,他是去年从安徽大学毕业的“在大四半年的实习时间里就丢了三辆,好象特意为了给我破记录似的”他说买第一辆是大一从高年级朋友那里买来的,特便宜。那时对盗车时还没有什么防范意识,认为已经上锁了还能丢吗,不经意问车子放在学校超市  相似文献   

19.
我刚到大众日报社的时候,听说齐松涛同志曾出过一本书,内容是宣传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虽然据说是本小册子,仍然觉得不是件简单的事.那时不像现在,出书的比比皆是,在当时说是凤毛麟角也不为过.不久,又听说他是十二级干部,还听说曾犯过右倾错误.尽管我那时是从学校才来的造反派,但因为对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所谓“大跃进”中的“拔白旗”等某些做法,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自己的看法,故内心里认为,他的所谓右倾——那时很难说有什么真正的右倾,只有名义上的所谓右倾——大约只是不那么太“左”罢了.  相似文献   

20.
李菁 《新闻天地》2010,(11):68-70
那时一方面有人弹劾我父亲,另一方面又有100多个“立法委员”在替他说话。后来还是蒋先生发生了话,说“如果不是胡宗南,我怎么出得来?如果不是胡宗南,你们怎么出得来?”弹劾案才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