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七》。 教学理念“写作教学不能放弃对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坚守,不能忘记对儿童活动和游戏本性的尊重。”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习作基础,充分利用教材例文,引导学生领悟如何写好一次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2.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不知从何写起;教师头痛,公开教学唯恐避之不及。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很多教师的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了习作教学中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教师在习作课上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兴味索然,久而久之,对习作产生了厌烦心理。  相似文献   

3.
习作评改,既是连接本次习作与下次习作的桥梁,又是教师习作指导的延伸、拓展和补充,在作文教学中起着反馈写作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习作评改往往采用教师包办的方式,容易导致写作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师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作文的优劣,不能及时改进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正>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语文基础教学与习作教学分离的现象。由于语文基础教学与习作教学的分离,导致学生在习作中不能很好地利用学习过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不能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去学习写作,学生的习作水平很难提高。实际上,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写作行为,而是一种运用学习过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去表达思想的过程,是运用言语修辞进行个性化作文的创造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习作方法和技巧指导,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学习过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标中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观察或不会观察,缺乏一定的想象,视野不开阔,词汇贫乏;所写习作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其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因而导致他们在习作中不能自由表达。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改变这一现象呢?一、明确"自由表达"的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生习作"自由表达"的指导,教者对于习作教学的目标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6.
戴秀美 《考试周刊》2014,(90):54-54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教研教改的课题。作者结合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从"课文安排与习作教学的联系性、教材内容与习作教学的联系性、习作评改与习作教学的联系性"三方面,阐述在不同学段不同课文教学时对习作教学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吴灵燕 《文教资料》2012,(24):62-64
学生写着"难",教师教着"烦",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对习作教学的共识,反映出习作教学的无可奈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习作适应学生基础"、"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评价激励学生发展"、"多元展示激发习作热情"等方法,激发学生习作的主体积极性,从而让孩子在起步阶段就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8.
董大良 《生活教育》2013,(10):115-117
语文教学"三怕"之说流传甚广,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作文教学"华山论剑",你方唱罢我登场,喧嚣尘埃浮华褪尽,不变的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2011年新版语文课标对于习作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游记是对游历进行记录的文体。它可以分为记叙型游记、抒情型游记、写景型游记和说理性游记。小学阶段的习作往往以记叙型和写景型游记为主。没有"游"的记录,就不会有"游记习作"。游记习作教学也要克服当前的浮躁情绪,还语文教学以本真。  相似文献   

9.
正一、概念界定"创意阅读",亦可称作"创造性阅读",指打破常规的阅读哲学,走出"本位阅读"的阴影,以创造性和新颖性为原则,开掘和丰富阅读材料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言语智慧,提高语用能力。"灵性习作",指挣脱传统习作教学中牵引与模式的桎梏,遵循学生认知和表达的基本规律,引入源头活水,在触发学生习作灵感的基础上,激活习作意识,呵护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提升习作品位。  相似文献   

10.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训练和方法指导又是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此,几年来,我在习作教学中将"写前指导"改为"写后导评",并建立了适合  相似文献   

11.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和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几年来,笔者发现学生习作能力差,学生不会观察,不会想象,尤其是不会语言表达,文字功夫差……。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任其荒芜。笔者的做法是,从日记抓起,从内容入手,以写作片段训练的手段,紧紧结合课外活动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行“有生活而  相似文献   

12.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13.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小学习作教学的课程目标特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是一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一条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但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人独揽了学生习  相似文献   

15.
李兴苗 《考试周刊》2013,(35):58-58
<正>几年来,我着力于小学生习作创新,目前效果显著。我把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归纳为"五乐"作文训练法,不恰当之处,请领导、专家予以批评指正。一、乐看"观,大自然千姿百态;看,人世间多姿多彩;视,人和事形形色色。"这一切,自然会引起学生"乐看"。"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我在教学中采取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相  相似文献   

16.
探索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链接点"和"链接法",引领学生开掘校园文化的精髓,在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机契合中培养学生的自主习作能力,可拓宽习作教学的领域,提升习作教学的质量。学生习作"有物""有情",反之又丰厚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链接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对作文,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畏难情绪,他们把习作当成—种负担,对习作缺少兴趣。习作畏难情绪的产生除了缘自小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日常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外,还与教师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关。如果教师对习作教学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认识,习作教学枯燥无味,也会导致学生对习作失去兴趣,进而形成畏难心理。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享受习作中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目标是:"能具体明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怎样让"怕"变为"爱"呢?《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兼顾这两点,让习作教学真正实现以生为  相似文献   

19.
正习作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但我们教师普遍感觉习作教学难教。写作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三无"的状态,即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习作教学无效。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习作意识和读者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这种"忽略",直接导致学生错误观念的形成。这就是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习作的根源所在。教师的无法和学生的无奈直接导致了习作教学的无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建议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为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根据新课程理念,不管是大修订教材还是课标版教材,文本中对习作的命题都进行了"松绑",以提供范围为主,尽力体现小学习作的开放性,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有话可说,不难为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