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均地权纲领和耕者有其田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地把握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平均地权纲领,是否包含着耕者有其田思想?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不少分歧。有人认为,对“孙中山来说,‘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是一回事,是同时提出的”。有人认为,在20世纪初年,孙中山所宣传的平均地权,“实际上仅仅限于解决城市的土地问题,而没有提到解决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还有人认为:“孙中山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土地纲领中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在他的前期著作中也找不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具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并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两种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做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辛亥前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已经形成正式纲领。“平均地权”思想并非简单借用亨利·乔治单一地价税思想,而是企图以单一地价税的土地国有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农民,消灭地主。“耕者有其田”是“平均地权”的主旨和核心。“平均地权”并不单指城市土地,也包括了农村土地,广大农村的土地问题才是它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里是否包含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本文通过讨论过去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代表性看法,论证了“耕者有其田”作为一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平均地权”思想之中的观点;在论证中对孙中山主张的土地国有是“法律上”的土地国有,还是“事实上”的土地国有,“事实上”的土地国有同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关系,旧民主主义时期平均地权思想的缺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土地政策。如果把它同“土地国有”制度等同起来,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然而,从“耕者有其田”口号的产生和早期使用的情况来看却正是如此。相反,我们几十年来认为这个口号代表土地归农民私有的观点,却恰恰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由于我们对“耕者有其田”理解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已导致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土地问题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正确地理解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与其历史作用的理解都有极大意义,大有展开讨论的必要。关于太平天国后期的土地制度,由于后期关于允许地主收租的史料很多,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是比较容易的。惟太平天国前期的土地制度因记载较少,许多同志对其是否允许收租还存在许多疑问,尤其是主张太平天国曾经实行过“耕者有其田”制度的同志们又往往因为前期关于地主收租记载较少,而影响了他们对后期土地制度的看法。如罗尔纲先生在“天朝田亩制度的实施问题”一文里说:“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乃是太平天国原来的土地政策,允许地  相似文献   

6.
多少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斗争的基本社会内容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在各个朝代里,农民为了反抗封建剥削的土地占有制,曾举行了多次的几乎震动了全球的革命斗争。排种斗争以太平天国的规模为最大,提出的纲领也更明显,但由于得不到先进的阶级和政党的领导而归于失败。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仍然没有找到实现这一要求的正确路线,只有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成立以后,才为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指出了正确的途徭。“1927年至1936年,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合作化运动,是在改革农村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之后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改的深入,中国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尽管以后在经过农业生产初级社到高级社到人  相似文献   

8.
关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耕者有其田的实现方法,研究者们有的强调其革命性,有的强调其改良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辨正与分析,得出了“新三民主义的耕者有其田基本上是一个改良主义方案,但带有某种革命色彩”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思想,围绕着“平民政权”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土地政策。前期主张暂缓实行土地国有,后期积极投入“计口授田”活动。虽然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失败了,但这个组织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探索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上进行不屈斗争的精神及其理论成果,在今天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此时期积累了许多经验,对于解决当今农民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其后,中国的农村不断完善土地经营制度,实现耕者有其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进入崭新发展阶段,终结了2600年种粮纳税的历史,实现耕者有其利.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内战危机十分严重,解放区广大农民强烈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制订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以来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它是党在农民土地问题上由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转变的一个过渡性政策,具有不彻底性。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不彻底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这一问题的重新认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客观评价《五四指示》的历史作用,深化对党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七大确定在抗战胜利后要以适当方式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五四指示》为了适应战后复杂的政治形势,开始探索解决土地问题的新方式。1946年7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土地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没有在解放区普遍推行就于1947年5月被废止。在解放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最终放弃这一政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不应否定当时实施有偿赎买地主土地政策的合理内涵。  相似文献   

14.
邓演达的农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民党左派著名人物,邓演达非常重视农民问题。他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井提出了实行“耕者有其田”的解决方案。为此他支持农民运动,主张开展农民教育,以促进农村发展。邓演达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此时期积累了许多经验,对于解决当今农民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接受了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影响,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理论,企图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结果失去了广大农民这一同盟军,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有了新的觉悟,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终因他的阶级局限,最终未能解决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一生不仅致力于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斗争,而且十分重视经济问题。他早年提出的“振农桑”和“地能尽其利”的重农思想,一方面为其以后解决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的民生主义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其晚年将“平均地权”升华为“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以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两次土改都是在农村阶级矛盾十分类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陆采取和经历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等方式、措施和阶段。台湾分三步走:推行“三七五减租”;实行公地放领;实施“耕者有其田”。大陆的土改是在总结以往土改历史经验和由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而取得的。国民党由于其在台湾建立了稳固的军事、政治统治,得到农民特别是蒋介石对土改的全力支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土改在大陆连根铲除了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台湾它使封建地主经济解体,使台湾农业和工业迅速恢复,当然它只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一次改良,很不彻底。  相似文献   

19.
(一) ‘耕者有其田’,是中山先生對於農民问题的最終目的。孫先生對於土地,主張共將來而不共現在的公道辦法,‘和歐美所謂收歸国有,把人民已有了的产业,都搶去政府里頭,是大不相同。’(民生主義第二講)對於實行‘要耕者有其田’的辦法,孫先生也說過,用‘农民可以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在对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这一经济纲领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但是,这一思想中“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