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瑞娟 《青年记者》2010,(17):47-49
2009年10月50日,是值得田宝贵一生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新闻界最高奖——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他获此殊荣,成为宁夏新闻界获范长江新闻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说起汤修慧,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但提起她的丈夫邵飘萍我们都非常熟悉.邵飘萍在中国新闻史上的贡献不容小觑,可是另外一位《京报》的伟大贡献者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汤修慧. 邵飘萍和汤修息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杰出的夫妇报人.“夫妇报人”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但是这其中的妇者,一定是当时中国妇女中罕见的:她们须是少数识字且具有一定文化和见识的先进女性;夫者,也一定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3.
高锐娜 《档案》2014,(3):24-28
正新华社老记者高向明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像所有这个年龄的老人一样,平日里走在路上,她佝偻着脊背,步履非常缓慢,似乎每走一步都要用尽所有的气力。但是,在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区里,当走进她的家,会立马眼前一亮。你会看见客厅的一面墙上布满了她各个年龄阶段的照片。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新闻岗位的新华社老记者,她知性的美丽、犀利的目光、飒爽的英姿都跃然照片之上。老人命运多舛,但是她毕生热爱的新闻事业、真实而有力的数次新闻报道让她心中欣  相似文献   

4.
从康桂秀改名康克清,从望郎媳到女子义勇军的女司令,一位走出农村投身革命的普通而伟大的女性,经过战争环境的历炼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完成了她涉世之初的人生大跨越。 广播连续剧《从望郎媳到女司令》围绕康克清这一颇具传奇色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线性结构的框架里,精心地设置与之相关的人物关系,选取恰当的故事情节与细节,运用个性化的形象语言及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配乐精心录制,在受众耳边逐次展示这位巾帼英雄在革命的初始征程,也是她人生的初始征程的“三级跳”过程。 从望郎媳跳进儿童团,跳到跟随县苏维埃政府闹革命,是她的人生“第一跳”,剧中对  相似文献   

5.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了人生三境界的概念,他将诗词引申到美学的研究领域,以诗词所传达的意境比喻治学的问题.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王国维所阐述的人生三境界同时还具有一种开放性;一苜多年来被后人不断加以分析、理解,皆可说出一番道理,参照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结合个人的创作感受,深感其中启发性很突。  相似文献   

6.
贺紫琪 《新闻前哨》2021,(3):107-108
社会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聚焦人生主题,通过生活化的叙事场景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展现不同人群在人生关键节点的第一次.本文从叙事手法以及时代意义出发,来探析《人生第一次》打动无数受众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她女扮男装从军,九死一生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成为我军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并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著名战斗故事片《战火中的青春》就是以她的故事为原型拍摄。她叫郭俊卿,一个一生充满着传奇的女性。女扮男装1930年,郭俊卿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乡北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因家境贫寒随父亲逃荒到内蒙古巴林左旗,童年生活历尽艰辛磨难。1944年,父亲被地主逼死,郭俊卿为了养活母亲和弟弟,剃光了头,扮成男孩外出打工。15岁时,郭俊卿眼见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苏联红军中  相似文献   

8.
叶飞 《档案时空》2014,(11):25-27
2014年5月19日上午,我国红色无线电通信事业创始人之一张沈川先生之女张僧宝、婿金传玺一行来到石门县第一中学,追寻她父亲七十多年前光辉传奇的人生足迹,受到师生们的热烈追捧和欢迎。徜徉一中校园,张僧宝夫妇一边听取侯宏泉校长对学校发展历程的介绍,一边愉快地回忆其父张沈川与石门一中的渊源,并代表毕业于九澧的姐姐张克利感谢母校的教育之恩,还欣笔题词:“祝愿石门一中——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桃李遍大下”。  相似文献   

9.
2009年2月25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联等部门联合主办的首届“新疆十大杰出母亲”评选结果揭晓,金茂芳以高票入选。  相似文献   

10.
张媛 《出版广角》2015,(13):101-103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同胞》,展现了旅居美国的知识分子梁文华及其子女的人生际遇——在中美两国中辗转漂泊.梁家两代人出现了文化与生活的多重错位,使他们成了永远的异乡人、边缘人.这既有现实生活层面的客观原因,也有文化层面及个人层面的主观因素.这种人生际遇的多重错位,其实质是地理家园与心灵家园的双重丧失;其无家可归的无根状态隐喻了人生的普遍境遇和宿命.  相似文献   

11.
正张乐平爱喝酒。到了晚年卧病医院,儿子张慰军去看他时,问父亲要什么。张乐平摆摆手说"给我带两只热水瓶来"。医院里自然不缺热水瓶,这是父子俩的暗语。是父亲要儿子夹带灌满酒的热水瓶进病房的意思。喝酒能让他快慰,也让他忘记烦恼。这个少年得志、青年成名、历经战乱和运动的老人累了。喝酒和绘画,这两件被他视若生命的事情,在被骤然剥夺十数年后,终于又回到他手里。但是,罹患帕金森病的他却已是进入指摇臂颤的暮年,不能举笔。唯有杜康,尚能解忧。  相似文献   

12.
<正>美丽而勇敢的大家闺秀颜雅清,是一位被遗忘的、来自上海滩的旷世女杰。说起颜家,老上海们都知道,那几乎是半部上海人文史的浓缩。他们的业绩涉及宗教、教育、医疗、外交、铁路、实业、慈善……著名的"颜氏三杰"更是闻名遐迩——颜雅清的伯父颜惠庆,是清末民初外交界的老前辈,曾任北洋政府时期的外交总长、内务总长、国务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任驻英、驻苏大  相似文献   

13.
正慈祥大姐大凡对于做妇女工作的老前辈,大家习惯于叫大姐,如邓颖超是邓大姐,康克清是康大姐,蔡畅是蔡大姐……而上海有个大家倍觉亲切的大姐,即荣德生先生的六小姐、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姐姐——荣漱仁女士(1914—1987),人称荣大姐。凡是与荣大姐有过交往的人都深有体会,她是位极其慈祥、善察人意、永远在替别人着想的人。她像她的父亲,圆圆的脸庞,慈眉善目,面如其心,待人总是微笑着,心里总是想着怎样为大家做好事。她给人们的印象是,一生总在不停地奔波忙碌,总在竭尽自己所能地为社会、为他人出力解困,尤其注意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稿》中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封建宗法的古老制度陷入了土崩瓦解……一部分封建大夫感到必须睁开眼睛看看现实,看看世界,重新对待思想学术研究,关心时局,寻找强国御侮的途径。他们的代表者有:林则徐、龚自珍、包世臣、姚莹、魏源、张穆等。”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  相似文献   

15.
《The Reference Librarian》2013,54(51-52):121-129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is much in the news, and this news is traveling with Appleseed alacrity, bringing many new user expectations for manipulating automated bibliographic resources. 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librarians must respond to people who want access to information from any number of points. This essay presents an exercise in making critical distinctions by encouraging people to read ERIC abstracts as arguments. Works touching on rhetoric and 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are reviewed, and abstracts are presented for sentence structure and rhetoric. Rhetoric is assessed on the basis of whether the words can be traced to a distinct "active" argument, or, in contrast, whether they seem to be casually assembled The essay also argues that critical reading is not based on memorized grammar rules; rather, is based on careful attention to what words do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sentence. Thus, what the abstract accomplish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张贵华老师提出的档案载体的“直接载体”、“间接载体”两分法和档案寿命的“直接载体”决定论进行了质疑 :提出无论是传统档案还是电子档案 ,其寿命的真正决定因素都是档案信息的记录符号。  相似文献   

17.
18.
正在虹口区瑞康里居住着多位名人,如新民晚报的老社长赵超构,住在139号的名画家谢稚柳先生等。谢老是中国书画鉴定界的泰斗人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后担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副组长、组长,去国内许多博物馆考察鉴定他们收藏的古书画,鉴定出一些国宝级书画。这位集书画鉴定家、书画家、美学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还是敦煌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巨著《敦煌艺术叙录》  相似文献   

19.
<正>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皋兰路1号(旧称高乃依路1号)是张学良寓所的说法,顿时沸沸扬扬,刮起了延续十多年的"皋兰路1号旋风"。这幢西班牙风格的小楼,从张赵恋情到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大事小事统被归到这幢小楼之中;从"深度发掘"到演绎推理,都化成文字,刊于各种报刊杂志。随即以"张学良寓所"名义,近年又被改称为"赵四小姐寓所",列入了"名人故居"名册。笔者纂修《卢湾区志》时,在对一位老人的访谈中,听到该楼是浙江兴业银行经理竹淼生的,"与张学良没有关系"的说法。为此,我开始了求证之旅。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位九十七岁的老人,至今,他还每天到研究所的办公室上班. 他发不落齿不摇,耳不聋眼不花,记忆不失,思路不乱.面对着他,尤其是听他连续几小时的紧言密语,无论谁,都不会感觉到他已经接近一百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