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的教育观是,教师的任务是教课,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个性等因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已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教学生了,现代社会更注重的是人的潜能、人的个性、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2.
笔者非常喜欢语文,但事实让笔者觉得"想说爱你不容易".刚一教学时,笔者向学生询问:"每天学习数学和语文的时间如何分配?"有学生答日:"学数学习之余便学语文,且数学学习时间不多,一天学两次,一次学半天."  相似文献   

3.
李顺荣 《考试周刊》2014,(60):28-29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信息传输式转为信息处理式;把单纯知识传授式转为能力培养式;把单渠道灌输式转为双渠道训练式。总之,就是要把学生当做主人,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习惯和兴趣,发展学生智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打牢语文基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以"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主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学、自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和思维能力,这就是"新的学生观"的重要内容之所在。文章围绕学生观的定义、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罗雪霖 《湖南教育》2005,(12):42-42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二十年,我常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这些学生太死板,课堂死气沉沉,没人主动发言,只好自己唱独角戏。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学生个个埋着头一言不发,而课后却判若两人,谈起什么恐龙大战、奥特曼、蜡笔小新等是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太远了。学生走进课堂后,他们的思维被圈定在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他们的话语格式已被固定化,哪里还能产生奇思妙想?哪里还会有鲜活的语词?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话倒过来说,认为生活即…  相似文献   

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语文观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以教给学生传统的语言和文学两方面的知识为己任 ,还包括极其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道德方面的情感、情操的培养和熏陶、个性品质的塑造、思维方式的形成等。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 ,这种大语文观的思想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更能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种思想着眼于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发展等特点 ,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一、文学也是人学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已不足为奇 ,而这里指的是培养人的科学即教学生如何做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地改革评价模式,树立新课程环境下全新的教学评价观.坚持评价的多样性、发展性、情感性和过程性原则.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由对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7.
综观世界教育改革史,我们看到了各国对教育的关注点和投入度,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改革都是围绕一定的学生观进行的。以美国的教育改革为例,20世纪美国的教育改革其实就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向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发起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刻内涵的学科,要上好语文课,真正地让学生满意,就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的教学观,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邱志忠 《教师》2010,(16):78-78
语文是一门有着深刻内涵的学科,要上好语文课,真正地让学生满意,就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的教学观,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朱瑛 《湖南教育》2006,(10):22-23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1.
心中有学生,教学有实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对而言,职校语文教学的压力更大,它不但没有基础教育中的那种显赫地位,还要面临基础薄弱、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群体。学生在学习中更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被动感、压抑感和负重感。正如大家所认为的,职校语文课堂教学到了非改革不行的时候。那么,怎么改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教学有实效。  相似文献   

12.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语文教学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和特定的教学条件下,通过对语文教学系统的内在结构的调整和改组,充分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创造出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在这里,“最优化”一词具有相对意义,它是指在特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下与时间限定下,  相似文献   

14.
刘平荣 《现代语文》2010,(6):128-129
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和优化人文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血肉丰富的人,而决非是容器、机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提问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优化“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实质,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凸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行走在新课程时代,当“动态生成”的理念如同重磅炸弹一般“投”向千万间课室时,手执教鞭的我们也不禁会问自己:“现在的课堂到底还要不要教学设计”,或者“要一种什么样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李山林 《现代语文》2004,(11):39-40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阐释"的意义是"叙述并解释"."阐释"还是一个文艺学术语,是指主体参加理解和体验的艺术解释活动.本文中使用的"阐释"与上述二种含义有一定联系,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课文内容(主要指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及解说,特别是对其主旨意蕴的挖掘.对于语文教材的阐释是对语文教材处理的首要环节,怎样阐释语文教材决定着语文教材使用的功能与作用,也就是说教材阐释与教材所起的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18.
管永东 《中学文科》2009,(13):81-81
语文教师都有同感,语文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在学生看来似乎并不重要,因为语文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学什么就考什么,好像课本与考试关系不大,语文学与不学无关紧要,考试时成绩差别也不大。但是,在教学时,我发现,语文学科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认真总结所教学生实际情况,把握住语文学科的规律,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怎样去学,知道自己平时学什么抓什么,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都有同感,语文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在学生看来似乎并不重要,因为语文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学什么就考什么,好像课本与考试关系不大,语文学与不学无关紧要,考试时成绩差别也不大。但是,在教学时,我发现,语文学科是有章可循的,只要认真总结所教学生实际情况,把握住语文学科的规律,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怎样去学,知道自己平时学什么抓什么,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作出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承担知识传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为新的教学观,教师的服务意识越来越重要,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也是坚持学生本位思想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重点,培养学生情感美和道德价值为目标,因此,学生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