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贯彻执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对“十五”科研课题管理的规定,积极推进理论联系实践,科研服务于实践的宗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改革的先锋作用,进一步组织管理好课题的实验研究,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2005年6月20日至22日在鞍山师范学院召开了“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艺术素质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阶段交流与教学观摩现场会。  相似文献   

2.
自1995年以来,成华区学校体育工作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坚持“以科研为龙头,以科研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先后承担了“九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课题《体育活动课实践与研究》和“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体育与健康课评价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注意”与体育课教学泰山医学院梁子军长期以来,大学体育教学的研究,针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运动生理方面的多,针对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心理因素的研究探讨较少。本文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心理因素之一的“注意”问题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承载着加强体育专业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使命,与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通过对体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现状分析,发现其质量不容乐观,存在选题、方法、规范等问题.同时,在对全国45所体育院、系课程方案和14本常用教材进行调查与分析基础上,指出“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存在课程定位、教学时间、内容安排等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切入点,寻求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改革路径:准确定位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探索采用以单元进阶式教学模块替代完整学期教学,分段指导,全程监控;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教学形式、方法多样化;教材编写应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浅谈“开导式”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呆。然而,目前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少。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评价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方法资料的研究和实践,提出“开导式”教学方法,以期为体育教学方法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学体育课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与练习时间少、学习渠道单一、实战偏少、自信心和积极性不足等问题,结合前人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在信息化教学的大趋势下提出“课堂教学+线上教学+课外同步单项俱乐部”的“三位一体”复合型体育教学模式,并在华南师范大学羽毛球选项课中进行实践检验。研究表明:“三位一体”复合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较好解决大学体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王杰  张喆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1):56-58,64
正确认识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遵循科研自身的发展规律,认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面向体育运动实践,不断提高我省体育科研攻关和科技服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模式是“一专多能”。其含义是在体育术科项目中要有一技之长,并能承担其它几项体育术科教学工作。随着社会发展,笔者提出现代高校体育教师不仅应具备体育术科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体育理论教学、体育科研、课外群体健身、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和体育管理工作等多种能力,向知识型、学者型方向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突破点,形成一技之长,这就是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  相似文献   

9.
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脱节存在多年,并在体育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造成这种脱节的体育外部的和内部的因素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克服之外,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人们忽视了联系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即“中介”问题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迷了体育理论加到体育实践的“中介”.其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此予以关注,加强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放管服”视角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上述问题,发展机遇表现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传统管理思维定势获得突破、社会组织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机动作用凸显;即挑战表现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数量与项目上存在失衡、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利益矛盾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与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提出相应优化路径:即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多项目、多主体的赛事体系;培育体育社会组织,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法律法规,规范监督环境。  相似文献   

11.
“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既是对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的回应,也是在课程建设中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实践探索。认为,基于“五育融合”的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是通向人的全面发展,主体间性是“五育融合”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具身认知理论则为课程设计和实施发挥支撑作用。基于射艺课程的实践探索,提出实现“五育融合”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统筹规划和实施策略,确保“五育融合”体育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推进;重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作用,设计动态开放的课程内容,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构建体育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生态环境,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掌控力”和“融通力”;推动校内外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合作,多主体搭建体育与诸育融合的课程建设平台。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例作为体育教学教研的主要载体,得到不同体育教研部门的普遍运用,其结构形式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教研活动的质量。根据区域内体育课例研究活动中存在过于强化课例展示、缺乏研讨深度、缺乏参与感而导致教研效能低等现实问题,作者从顶层设计进行战略性思考与实践,构建新型微课例的模式,突出“微课”展示和针对性“研讨”,从“微”切入着力聚焦常态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核心内容,以内容“小”、时间“短”、学生“少”、执教者“多”及研究“准”的新姿态改变传统课例教研模式,从而推进区域体育课例研究,提升区域体育教研的活动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寒暑假期间家校联系少、体育作业难评价等问题,采取深入的“赛”是教学最佳评价手段。本文以体育功能理论为指导,完善体育竞赛模式,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和优势,将体育赛事进行优化升级,激活“云体育竞赛”模式。依托开展“云体育竞赛”促进学生、家长共同学习、锻炼,突破家庭体育重难点。笔者通过对“云体育竞赛”方案的实践与思考,坚定指导思想、创新比赛形式、丰富竞赛内容,让学生“意动”、“能动”和“乐动”,推进家校联动,让学生活力“涌动”。  相似文献   

14.
体育学科中“科学”与“人文”两大哲学思潮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探讨和理解,认为长期以来“科学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之争,其实质就是上述两大哲学思潮之争在体育领域的反映。这两种体育观的分离状态给体育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合理整合,当务之急尤其要重视“人文体育观”在体育实践中的引入。  相似文献   

15.
运动员是体育人力资源中最核心的部分,优秀职业运动员在体育市场流动过程中存在着“马太效应”。它作为市场机制的一种体现,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研究职业运动员流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趋利避害,对促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孙葆丽“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体育概念”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孙葆丽“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体育概念”的质疑上海师范大学王翠英为了加深理解,对“要用发展的眼光研究体育概念”一文提出几点质疑,希望得到孙葆丽先生的解答。文章中说“将‘真义体育’引入一个误区”是因为“‘真义体育派’,他们的思维方式与上述将‘体育,概念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八五”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O一些科研成果,对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卫生整体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还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许多理论和实践课题,急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如何深人,如何提高水平,如何跟上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学校体育卫生改革实践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现就“九五”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工作,谈几…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二期“青蓝计划”小学体育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员,在导师和多位专家的指导下,以“基于项目特性创设真实情境的小学体育教学”为主题,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转变观念,提高重构课堂教学体系的能力和教学实践与行动研究的能力。本文以小学篮球“防守”主题“课课赛”设计与实施为案例,从引发思考、问题碰撞、选题确定、理论设计、教学实践、反思与修正等方面来系统阐述个人的收获与成长。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直立行走在许多方面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人类健康的新理论:“少做直立运动,多做水平运动”,即爬行运动。爬行不但可以健身,更重要的是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有重要的作用、中外科学家在几十年的科研过程中发现,爬行运动不仅对儿童脑发育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儿童大脑控制眼、手、脚的神经协调发展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议在幼儿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增加爬行内容。创编儿童爬行游戏@程世佐$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小学!100007  相似文献   

20.
梁大为 《体育学刊》2023,(4):98-105
高校在助力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德智体美劳人才培养中承担重要使命,体育人才培养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实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访谈等方法,运用差异化教学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理论,探究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本硕融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本硕学生特质差异化分析基础上,提出建立本硕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规范本硕教学考核管理制度、探索本硕科研创新联动模式的实践路径。同时,结合华南理工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本硕融合培养实践,从“三力”教学改革、师生互助机制、实践基地建设、导师遴选制度4个维度提出本硕融合培养的对策建议,期望提高高等教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