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在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数学课堂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课堂变“活”了,教学中更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欣喜的同时,也伴随着忧虑,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形式上的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上教师过分追求学生学习情感的愉悦,从而使课堂教学也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尴尬。本文借助课堂教学的一些尴尬场面,就如何走出课堂教学尴尬,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做法。一、注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段:(学生探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时,为进一步验证平行四边…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教学中更注重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但在欣喜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丝忧虑,教师过分追求改革,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华而不实之处,使课堂教学成了花架子。下面本人就结合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谈谈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在被慢慢淘汰,随之而来的数学课堂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课堂变"活"了,教学中更注重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但在欣喜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丝忧虑,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形式上的讨论、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4.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用共同的视觉观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和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当走进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时,我们分明看到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尴尬。本文借助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一些尴尬场面,就如何走出“合作”中的尴尬,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学习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尺.但当前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群言堂"的现象,教师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师生、生生合作的课堂交流,使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学习意识日趋淡薄,个性化学习能力逐渐衰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呢?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让教师尴尬.教师"尴尬"的出现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疑难或意外问题让教师"尴尬",殊不知,在教师"尴尬"中可能隐藏着  相似文献   

7.
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合作操之过急。教师的问题刚一提出,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2.合作次数过多。有的教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组织了三、四次讨论,时间长达二十多分钟。课堂上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师生间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进行课堂讨论.是教师上好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想解决好此问题,就要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善于创设课堂讨论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等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的教学目标.由于没有解决好教学生成,影响了整节课的效果,使一节本来设计精美的课,出现了瑕疵.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灵活处理,从而生成别样的精彩.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课堂交流展示活动中存在着种种无效行为或虚华形式1.课堂交流展示过分追求形式,忽视深度,交流展示的内容缺少价值交流展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的课堂,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很多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而是为了追求形式,为了"交流展示"而交流展示,费时太多,收效甚微,从而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人,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情况,教师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课堂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片段一:我在上三年级上册的《爸爸、妈妈抚育我》公开课时,出示了"孔融让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失真"现象呢?课堂变成执行教案的过程.究其课堂教学"失真"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本身忽略了课堂教学真实本色的展现.而新课程中备受关注的"动态生成"的理念却恰恰追求了课堂这种真实本色的回归.那如何关注生成,还课堂一个真实本色呢?一、教学设计:在简单中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我以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要通过"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二、教学过程:印时探底,步步推进.我们不仅要在课前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还要在课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随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三、课堂生成:把握"尴尬",呈现精彩.当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始料未及的尴尬时,就需要教师能直面尴尬,冷静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学生、教师和课堂教学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加强。然而,伴随着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致使课堂的教学行为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这条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师生之间必然少不了设疑交流、互动合作等形式来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教师上课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经常会出现没有人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迅速普及,取得的教学效果也是前所未有.同时.伴随着新的教学模式、人性化教育思想的出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也表现出与人性化教学思想相矛盾的方面.原因并不在于多媒体技术.而在于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驾驭不够成熟,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通过对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分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英国教育蜚声全球.笔者曾几次走进英国课堂,感受到其教育的成功,也深刻体会到这种成功与探究、交流是分不开的.毋庸置疑,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它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不谋而合.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而今,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维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课堂教学的热门话题。"新"的课堂中,师生"动"了起来,课堂也"乱"了。表面上生动热闹的课堂,力求体现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实则隐藏着诸多"轻重不分"的教学弊端。为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条"渠道"进行:一、活动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学习要求,新课改形势下的小组合作形式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合作学习中也存在着种种不足,譬如过分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活动组织"乱成一锅粥",等等。本文笔者就数学教学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角色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上师生的交流活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最新的课改提出了"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概念,这一概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鼓励学生,注重锻炼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对教师做出积极回应,主动参与到课堂交流活动中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然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交流活动仍然存在一些误区,降低了课堂交流的效率,未发挥出课堂交流活动应有的效用。因而需要教师采取提升学生参与度、提高教师提问有效性、构建交流氛围、控制好交流过程等策略,有效走出相应误区。  相似文献   

20.
自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以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雨后春笋,在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兴起。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体系,打破了原来“几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进课堂”的被动添鸭式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有些地区和学校,却出现了诸多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具体表现为:1.只为整合而整合的表演型课。一些教师在整合中死搬硬套,使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感官刺激上,重形式轻收效。课堂上教师不是走到学生身边零距离地指导阅读、合作交流,而是坐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