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醉翁事记》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有这样五句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一般教学参考书都将此句译为: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滴水清。我认为将“泉香而酒冽”译为“泉水香,酒水清”不够妥贴。“泉香而酒冽”这个短语,是不能按字面的顺序来对译的,因为这里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即“倒装”或称“倒置”。关于这个问题,陈望过先生和王力先生都有精辟的论述。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见卜倒装”辞格的《附记》中写道:“泉甘而酒冽实为泉冽而河甘。…  相似文献   

2.
对“泉香而酒洌”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有提及“泉香而酒洌”为“倒置”的文章,认为泉水不能有香气,故应为“泉洌而酒香”。对此,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想说一说。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参考译文说:“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由此可知,继£学用书》是承认“泉香”的,但没有说“泉...  相似文献   

3.
魏新明 《山东教育》2004,(11):12-12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那些亦步亦趋的学生,所以就常有学生“离经叛道”,向我挑战。一、是“泉香酒冽”还是“泉冽酒香”这是《醉翁亭记》里的一句话,原文作:“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我照教参上将里面的“泉香而酒冽”翻译作:“泉水清香甜美,酒色清冽。”可我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说泉水清冽,酒气香醇,不更符合我们日常的表达习惯吗?为什么偏要翻译的与常理相悖呢?”霎时一呼百应,更多的学生起来表示声援。更有甚者,竟推测这是欧阳修用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正确的顺序应为“泉冽而酒香”等等。虽然我查…  相似文献   

4.
《醉翁亭记》描写太守野宴时,有这么一段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据说,欧阳修的原文是“泉冽而酒香”,后为苏轼所改。宋人方勺的《泊宅编》载;“欧阳永叔守滁,作《醉翁亭记》。后四十五年,东坡为大书重刻,改‘泉冽而酒香’为‘泉香而酒冽’。今读之,实胜原句。”苏东坡改笔之所以胜过原句,是因为虽是两个字前后位置的调换(“冽”字与“香”字),但这样一换却合乎声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八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对于"泉香而酒洌"的文意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主要有三说:一是照语序直译说,如新课标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泉水甜酒水清";二是互文见义说,如《语文学刊》2001年第4期所载束荣柱之《互文见义例析》,译为"泉水和酒味香甜,泉色和酒色清冽。";三是倒文说或交错说,如钱伯城主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1995年毕业于吉林省电视大学,学的是劳动技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劳技课。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我不是语文科班出身,先天不足,只好硬着头皮上讲台。尽管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但课堂教学中仍感力不从心,有时笑话百出。有一次,我给学生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其中有一句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个学生对这句话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说泉冽而洒香呢?”我这个老师被学生问住了。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教师,1995年毕业于吉林省电视大学,学的是劳动技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教劳技课。第二年,由于工作需要改教语文。我不是语文科班出身,先天不足,只好硬着头皮上讲台。尽管课前认真备课,精心准备,但课堂教学中仍感力不从心,有时笑话百出。有一次,我给学生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其中有一句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有个学生对这句话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说泉冽而洒香呢?”我这个老师被学生问住了。  相似文献   

8.
《醉翁亭记》是游记中的传统名篇,一直被选入初中课本,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成了妇孺皆知的名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两句成对,铿锵悦耳,骈文特点,自然天成,毫无雕琢之意,增添了散文的音乐美。然而,其中“泉香而酒洌”长期以来却一直被错解。  相似文献   

9.
素质胎教论——兼与严梅福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育必须从胎教开始在《教育研究》 1999年第 11期上 ,读到严梅福先生的《重新认识胎教的智力开发功能》 (以下简称“严文”) ,深为胎教受到有识之士的关心而高兴 ,“严文”强调胎教要讲科学的意图也很好。但“严文”的一些主要观点不敢苟同 ,有商榷的必要。《教育研究》 1993年第 6期上曾刊发拙著《胎教——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领域》 (以下简称“胎教”) ,此文指出现代教育家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因此他们不仅不会把胎教排斥在现代教育之外 ,更是把胎教看作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认为终身教育应从胎教开始。但“…  相似文献   

10.
读完西渡先生的文章《语文课需要文学思维》(《语文学习》2010年第2期),我想就“泉香而酒洌”一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西渡 《语文学习》2010,(2):12-14
孩子上初二,拿回语文卷子来要我签字。有一道题是考欧阳修《醉翁亭记圹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相似文献   

12.
陈志祥 《现代语文》2003,(11):45-4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的练习二“本文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到关系。说说下列语句中‘而’字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其中第4题材是“溪深而鱼肥”。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是“溪深而鱼肥’(‘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溪深而鱼肥”中的“而”解释为并列关系的连词的依据,可能是《辞海》。《辞海》“而”字条注⑦“语助词。表示并列关系。欧阳修《醉翁亭记》‘泉香而酒洌…  相似文献   

13.
<正> 严绪炎先生从《“圆规”、“枣核”是借喻,还是借代?——与曹石珠先生商榷》(以下简称严文,《语文月刊》1997年11期),对拙文《“欢笑盛开在眼睛、眉毛上”是比拟》(以下称拙文,《语文月刊》1997年6期)中两个“借喻”例句提出异议。应该说,发表学术上的不同见解,本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严文不仅观点错误,而且歪曲了拙文。为“正视听”,不得不再谈谈我的看法,也作为对严文的答复。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2.6李学开先生《何谓“女儿绿”》一文,认为“女儿绿”是从绍兴好酒“女儿红”仿拟而来,意在表明梅雨潭“醉人的绿”像家乡名酒“女儿红”那样醇厚醉人。《语文知识》1993.8谢逢江先生《“女儿绿”别解》一文,认为“女儿绿”可能是朱自清先生  相似文献   

15.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25课《小石潭记》,注“清冽”为“清澈”,似以“澈”注“冽”,实则只注了“清”,未注“冽”,因“澈”也是“清”的意思。以学生言,“冽”字更应作注。其注宜续加“寒冷”二字为当。同课注“佁然不动”为“呆呆地停在那里。佁然,愣住的样子。”用“呆呆地”解“怡然”,词意虽勉强  相似文献   

16.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其中“青春”一词,历代杜诗注家均解释为“春季”或“春天”。《“青春”为酒名说》一文(载《文史知识》1991年1期,以下简称《酒名说》)却特立新说,认为这里的“青春”不作“春季”或“春天”解,应为一种酒名,是唐代酒名“抛青春”的简称。这里“青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论及魏晋文学时,他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而这里的“自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之文艺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疾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看似浅显,其实要准确地翻译出来并不容易。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未作注。《教学参考书》只有这样的解说:“‘始流’即初流,此句言初流源头水清澈洁净,一尘不染。”《教师教学用书》仅有的译文是:“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一些文言文读本,不力求直译不说,意译也随意附会。例如《高中古诗文一本全》(中华书局编辑部编,2004年7月第1版)译为“树木茂盛,泉水细小却不断地流动”,《高考文言文直译》(曹先擢、李行健审定,李庆忠主编)译为“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潺潺流动”。如…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文”的范围大致是相同的。这体现着南朝人对“文”的共识:以集部各体为“文”。从功用上看,《文心雕龙》与《文选》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虽或多或少因之于两书的性质不同,然其主要的显然是著者(编纂者)对“文”本身价值取向有别而来。《文选》只严“体”之界,而不像《文心雕龙》那样重视严格意义上的辨体。这主要是昭明太子与舍人文学观的不同而分别反映在《文选》与《文心雕龙》上所致。  相似文献   

20.
你刊一九八○第三期上黄镇华同志的《洗盏辨》,对苏轼《前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洗盏”提出了新见解,认为是“干杯”,所见甚是。可惜没有提供证据,我想作点补充:《尚书·周书·酒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马融语:“洗,尽也。”这就说明,“洗”可以引申为“尽”。《说文》:“尽,器中空也。”可知“洗”有“使之空,使之尽”的意思。苏轼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